揭秘明末两大汉奸,他们最后是什么结局?
明朝末年,清军入关之后很多人做了汉奸,成了清军的走狗与带路党,名气最大的恐怕非吴三桂莫属,他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后来又作为清军的先锋,四处征战,最后攻入云南、缅甸,将永历皇帝从缅甸抓到昆明处死,可谓坏事做尽。
要论名气,明末的汉奸恐怕无人能及吴三桂,但是另外一个汉奸带路党,虽然名气上比吴三桂差很多,但是他对明朝(南明)所起到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觑,即使破坏力比不上吴三桂,但也可以说仅次于吴三桂,他就是原大西军将领、国主、大明秦王、大清义王——孙可望。
孙可望,是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出身贫苦,参加义军后被张献忠收为义子,是张献忠四大养子之首。他作战勇敢,且善用计谋,应该算是有勇有谋。
1646年底,张献忠在四川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中箭,不久牺牲。大西军失去了张献忠这面旗帜一度陷入彷徨,但是好在有四大养子在,大西军余部并没有溃散,之后四大养子相约称王,奉为首的孙可望为盟主领导大西军余部。
1647年,孙可望带领大西军余部经四川、贵州进入云南,攻占了云南并以云南作为大后方进行休养生息。在这段时间里面,孙可望展示出了他治国的本领,将云南一生经营得风生水起,生产得到恢复,百姓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云南成了明末乱世的世外桃源。
孙可望与大西军在云南修养生息了三年多,其间与四处迁播的永历朝廷进行了和谈,决定联手抗清。但是当时南明地盘很小,而且手上没有可战之兵,而孙可望则坐拥大西军余部数十万大军,所以永历皇帝只是孙可望用来压制李定国、刘文秀等其他张献忠旧部的傀儡天子,而孙可望也获得了秦王的封号,一时间秦王的权势大过了永历皇帝。
1652年,大西军余部在李定国的率领之下出滇抗清,李定国军事才能十分突出,出滇之后先后在广西桂林和湖南衡阳两蹶名王(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谨亲王尼堪),一时间天下震动,李定国威名远播,但是这引起了孙可望的不满,孙可望害怕李定国再立奇功,将来地位会凌驾自己之上,于是从中掣肘,不给李定国后续支援,二人由此产生嫌隙。
之后,孙可望对于权力的欲望更加膨胀,南明永历朝廷完全成了摆设,一切军国大事均报由秦王孙可望裁决,永历皇帝只是空有皇帝之名罢了。后来,孙可望在幕僚和下属的怂恿之下,打算连永历皇帝的虚名都收归己有,孙可望想逼永历皇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
没想到南明朝廷还有忠臣,李定国出兵将永历皇帝从驻地安龙接到昆明,逃离了孙可望的掌握(当时孙可望驻贵阳),一时间原大西军两位主要将领、南明后期最为倚重的秦晋二王就要拔刀相向了,最先动手的是孙可望。1657年8月,孙可望亲率十余万大军从贵阳想昆明进发,“讨伐”晋王李定国,但是由于孙可望手下很多将领、官兵都不愿自相残杀,所以孙可望大军与李定国军一触即溃,孙可望弹压无效,只得随大部队溃逃回贵阳。
溃逃之后的孙可望成了丧家之犬,原本自己实力范围内的守城将军们都不愿意接纳他,孙可望一怒之下投降了清朝。
得知消息的顺治皇帝喜出望外,要知道之前孙可望是当时南明第一号实权人物,手握永历朝廷实权,坐拥十数万能战善站的大西军余部,是清军继续南下的重要阻碍,如今却主动来降,不由得让人喜出望外。
清廷对孙可望的投降十分重视,为了给其他南明将士竖立一个榜样,清廷封孙可望为义王(满清一共只有五个汉人封王,孙可望是其一),而受到如此厚待的孙可望也决定为清廷卖命,虽然他手下已无十万大军,但是他在云贵一带经营十多年,对南明的军事部署和实力了如指掌,于是他成了清军南下的带路党。
最终,在这位优秀的带路党的帮助下,清军顺利南下,打破了原本在贵州、四川一带僵持的局面,从此南明局势再也不可挽回,永历朝廷只是在李定国的支撑下苟延残喘了三五年,最终永历帝被俘杀,李定国病逝,南明王朝走到了自己的尽头。
吴三桂为清军带路开了个头,而孙可望则为清军带路结了个尾,两个汉奸一头一尾彻底埋葬了大明王朝。最终孙可望也不得善终,在南明逐渐式微之后,孙可望失去了利用价值,受到了满清朝廷的打压与猜忌,最终忧愤而死(一说打猎时被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