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真相 > 正文

唐朝十几个公主远嫁西域,宋朝为何拒绝和亲?

和亲,是古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邻国的一种外交手段。中原皇帝把皇室公主嫁到外国,从此两国成为姻亲,以此来改善两国关系,结成友好同盟。和亲之策,创始于西汉。西汉建国之初,北方匈奴实力强大,冒顿单于野心勃勃,对新生的汉朝构成极大威胁,“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但当时的汉朝刚刚经历数十年战争,江山残破,百废待兴,根本没有能力再与匈奴打一场大规模战争。汉高祖刘邦听从谋臣娄敬的建议,“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让刘邦把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匈奴王冒顿单于,两家结成姻亲,自然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吕后听说后舍不得女儿,哭了好几天:“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刘邦没办法,找了个宗室女子冒名顶替鲁元公主,嫁到了匈奴,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王朝对外和亲。

和亲不仅在汉朝是一种很常见的外交手段,到了唐朝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正值全盛之时,已经开始和亲。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把织女弘化公主嫁到西域吐谷浑国,是为唐朝和亲之始。从此之后,公主和亲就成为唐朝一项基本外交策略,先后有十几个公主远嫁西域各国,回纥、突骑施汗国、突厥都曾娶过唐朝的公主,和亲在唐朝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期。

然而到了宋朝,局面却发生逆转。宋朝一向以军事孱弱闻名,武备实力之弱,对外战争战果之糟糕,在古代中原王朝中无出其右。甚至开国仅仅四十多年,宋朝就开始向辽国交纳巨额岁币以换取和平,令人齿冷。

奇怪的是,如此软弱的宋朝,唯独在和亲之事上坚守底线,坚决不搞这一套。南北两宋立国319年,没有往周边国家嫁过一个公主,和亲在宋朝被彻彻底底摒弃。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也就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那一年,宋辽两国因为边界领土问题发生冲突。辽国倚仗武力优势,派使者来到北宋,向宋仁宗提出领土要求,要求宋朝把“晋阳旧附之区、关南元割之县”割让给辽国。

宋仁宗小心翼翼地拒绝了辽国使者的无理要求,“朕为祖宗守国,必不敢以其地与人”。辽国使者立即提出第二个要求,不想割地,那么就把一位宋朝公主嫁到辽国也行,向宋朝提出和亲要求。

辽国使臣自认为十分“优惠”的方案,再次遭到宋朝君臣的坚决拒绝。宋朝宰相富弼提出了最终解决方案:“婚姻易以生隙,不若岁币之久也。”宋朝在每年给辽国三十万银绢岁币的基础上,另外追加每年二十万银绢,驳回了辽国的求亲。宁肯向辽国赔付巨额岁币,也不肯嫁公主。

宋朝不仅拒绝过辽国,还拒绝过金国的和亲请求。南宋初年,宋金战争激烈进行中,宋高宗赵构招架不住,连吃败仗。金国人向南宋提出结亲请求,自顾不暇的宋高宗赵构却立即予以回绝,要打就打,和亲不可能。结果,宋朝没有一次和亲行为。

唐朝有十几个公主远嫁西域和亲,宋朝坚决不搞这一套,一个和亲公主也没有,两家外交水平谁更高明?

这要从实际效果上看。和亲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能够化干戈为玉帛,通过姻亲改善两国关系。但唐朝对外战争的频率和密度,在古代中原王朝中罕有其匹,由此可以反推,和亲并未能起到理想中化解战争增进和平的目的。

以吐蕃为例,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称得上是唐朝和亲国策最为成功的一个范例,和亲后也仅仅维持了二十余年和平,公元662年就战火重开。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把宗室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四年之后双方再度爆发战争。唐蕃战争几乎贯穿唐朝,吐蕃军甚至一度攻克唐都长安。

公元745年,唐玄宗把静乐公主远嫁契丹,宜芳公主远嫁奚族,结果仅仅三个月之后契丹人和奚族人起兵造反,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都被叛军杀死,典型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完全没起到一点点作用。唐朝曾把6位公主嫁到回纥,回纥与唐朝之间依旧时战时和,战争连绵不断。

客观而言,和亲,对改善古代中原王朝外交环境和国防形势有一定益处,但并不会起到什么根本作用。不仅唐朝如此,汉朝初年与匈奴“百年和亲”,双方依旧战火不断,最后还是靠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才彻底终结边患。

从人文关怀角度而言,这些远嫁异国的公主们结局大都很凄凉,要么客死他乡,终身不能返回故乡,要么被迫按照胡人习俗,一生先后沦为父子几代人的妻妾,汉代王昭君、隋朝义成公主、唐代小宁国公主等人,都曾被迫先后嫁给一家祖孙三代,生活上和心理上承受的痛苦,是难以言述的。

把一个静守深闺的中原女子强行远嫁到千万里之外的异国,而丝毫不顾及她的意愿和个人感受,以牺牲一个弱女子终身幸福为代价,来换取所谓和平,实在令须眉男儿、帝王将相愧死。唐朝诗人戎昱写过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昭示了唐朝和亲之策的全面失败。

汉唐以来和亲实践证明,综合实力才是决定国家外交关系与环境的关键因素,和亲只能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和调剂作用。宋朝皇帝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才果断取消和亲,转而采用其他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对宋朝而言拒绝和亲不失为一种高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