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多尔衮和鳌拜都是权臣 两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多尔衮和鳌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多尔衮和鳌拜,都是清朝初期的权臣,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纵观历史,多尔衮和鳌拜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这二人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于权力的野心极大,而且多尔衮和鳌拜也都为了自己的野心付出了代价。

这二人几乎就是同一时代的人,只不过这二人走到巅峰的时期不同,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多尔衮和鳌拜同时为其效力,多尔衮毕竟是先帝努尔哈赤的儿子,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继承皇位,但是皇太极在位时,多尔衮凭借自身的实力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毕竟是大妃身份,是努尔哈赤十分宠爱的妃子之一,所以多尔衮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他以后会掌管兵权,多尔衮在青年时期就和努尔哈赤一起上阵厮杀,也是一路刀尖上舔血过来的。

多尔衮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皇太极出征,那时皇太极依靠着努尔哈赤打下来的基础,开始不断地扩张,汉儿庄和通州一带,也是多尔衮跟随皇太极一起打下来的,在多尔衮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皇太极封为硕睿亲王。

这意味着皇太极正式开始重用多尔衮,在此之前多尔衮之所以一直跟在皇太极身边,主要是当时清朝要拿下明朝的首都,多尔衮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把多尔衮放在身边,以便于皇太极对其观察。

怎么说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也是皇太极密谋处死的,现在多尔衮以经长大成人,当年的是多尔衮肯定也一清二楚,面对皇太极这个杀母仇人,多尔衮内心到底作何感想,对于皇太极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就盲目因为多尔衮的才能而重用他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皇太极率兵攻打得明朝首都的这一路上,多尔衮有过多少次“起死回生”,可能连多尔衮自己也记不清了。

皇太极之所以重用多尔衮,很大原因在于他的政治眼光和军事策略,毕竟多尔衮凭借一己之力,在军中获得的威望真是一时无二,皇太极不可能找一个让将士都不信服的人坐上那个位置,所以放眼望去,多尔衮是当时最合适封为亲王掌管一方兵权的人。

其次通过数次生死大战和危机时刻来看,每次多尔衮都没有谋反之心,在最危机的时刻也没有选择投敌,或者弃皇太极于不顾,毕竟越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候,越能看清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多尔衮每次都会坚定的选择跟随皇太极。

可能多尔衮对皇太极真的有恨,但在江山社稷面前,一切儿女情长或许对多尔衮来说都微不足道了,在多尔衮被封为亲王之后,可谓是平步青云,在皇太极设立六部之后,更是将最重要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管理。

自此以后所有关于重要官员升迁的,都要有多尔衮同意才可以,多尔衮也因此掌握了当时清朝半壁江山的势力,这也是多尔衮靠着努力换来的,毕竟当初皇太极之所以能进入关内,多尔衮绝对是第一大功臣。

相比之下,当时的鳌拜就要差了很多,首先就是出身方面,鳌拜并没有多尔衮这样显赫地出身,据史料记载,鳌拜是当时努尔哈赤手下开国开国元勋的侄子,这样的身份就注定起点要比多尔衮低上许多。

年轻时也是跟在皇太极身边四处征战,虽然当时无论身份还是地位都逊色于多尔衮,但武艺方面绝对比多尔衮只高不低,鳌拜凭借他精湛的武艺,在军中也是获得了一席之地,想随皇太极参加了一些大战役,例如松紧之战等等。

后来鳌拜又平定了农民起义,成为了皇太极十分信任的将领,后来又赐给他“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明朝在辽东地区沦陷之后,就退到了朝鲜一带,而明军的这一退,也让皇太极十分头疼。

因为在关外的锦宁一带,也有一股明军不小的势力,与退到朝鲜的明军找相呼应,这样皇太极的军队就时刻有被两面夹击的危险,当时皇太极的部下也都为此事争论不休,当时的皇太极的处境无疑是很尴尬的,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如果皇太极率军继续长驱直入的话,那大概率会落到一个背腹受敌的处境,如果要是直接让大军后退的话,那么辽东地区可能就白打了,到时候皇太极撤退的话,明军肯定会第一时间占领失地。

如果要是辽东地区再回到明朝手里,那皇太极之前的将领就白牺牲了,最重要的是明朝虽然在后期就没落了,但毕竟明朝存在了几百年,论底蕴的话当时的后金肯定比不过明朝,所以明朝耗得起,皇太极这边耗不起。

所以在皇太极和众大臣进行商议之后,决定兵分两路去讨伐明军,鳌拜就在其中,一边走海路,用大型船只开路,让明军误以为后金是要从海上进攻,另一边用小船快速进攻,像把匕首一样直插敌军要害。

据说当时这场战役原本没有鳌拜,是鳌拜主动请求出战,还说如若不攻下敌军,就绝不班师回朝这类的话,但出乎意料的是,明军好像从一开始就直到皇太极这边的战术,早早就在那里严阵以待,所以声东击西的战术根本就没起到作用。

明军通过大炮成功阻止了后金进攻的步伐,但这时候鳌拜奋不顾身勇往直前,愣是打到了明军的眼前,与明军展开近身肉搏,虽然这时候后金的军队已是损伤惨重,但在鳌拜的带领下,还是成功打败了明军。

皇太极得知鳌拜成功大败明军后,非常高兴,当即就赐鳌拜为“巴图鲁”,并且亲自写文告慰努尔哈赤的在天之灵,这场胜利的意义十分重大,对攻下明朝首都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在后来松锦大战的时候,皇太极几乎倾尽所有家底,只为和明朝殊死一搏,在那场战役中,几乎所有的八旗男儿全部参战,刚开始的时候,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后来清军的右翼被明军撕开了漏洞,处于劣势状态。

皇太极得知后赶忙让手下去叫增援,在增援的途中鳌拜遇到了明军的阻拦,鳌拜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直接迎难而上与明军展开了厮杀,经过一番大战后明军大败而逃,这时的鳌拜并没有选择去找皇太极,而是直接下令乘胜追击。

眼看追着追着马上就要到地方步兵营地了,鳌拜下令下马作战,鳌拜的这一决策成功打乱了明军回防反击的策略,鳌拜又一次大败明军,之后鳌拜继续冲锋所向睥睨,接连五场大战都大获全胜。

皇太极得知后大喜过望,直接给鳌拜封爵,当时皇太极率领的清军获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后来又亲自帅军前去支援,明军当时因为被打得节节败退,士气极其低迷,所以再得知皇太极亲自率军赶来时,第一时间选择撤退。

而当时鳌拜等将领就要去截杀撤退的明军,在遇到撤退的明军之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遭遇战,最后明军不敌,被鳌拜率领的军队打的没脾气,自此松紧大战清军大获全胜。

松紧大战过后,明朝所剩无几的家底也被掏空,这场战役也为清朝能顺利入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鳌拜也凭借在松紧战役上的大展拳脚,成功升迁为护军统领,在当时的八旗子弟中,地位绝对不算低。

当时第一个攻占明朝首都的,并不是皇太极率领的清军,而是当时明朝农民起义的李自成,可以说明朝在松紧大战战败后,跟灭亡就没什么区别,李自成看准时机一举攻下明朝首都,所以清朝在入关以后,最大的阻碍并不是苟延残喘的明朝,而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当时吴三桂阴差阳错之下投靠清军,导致起义军士气大伤,鳌拜带领军队直奔西安,去攻打李自成,李自成自知不敌一退再退,后来直接退到了湖广,鳌拜肯定不能放过这大好机会,直接水陆并用开始乘胜追击,经过大大小小十三场大战,彻底粉碎了李自成的大顺军。

之后就是清军举兵南下,但还有一些大顺军的余孽在南边继续抗击清军,鳌拜率兵一路南下,直接继续攻打剩下的余孽,总的来说在这次剿灭起义军的战役中,鳌拜肯定是头功了。

正是鳌拜凭借这一路的功绩,在清朝彻底在关内站稳脚跟之后,鳌拜的官职那也是一升再升,地位直逼多尔衮,当然了多尔衮在这些战役中,绝对起到了只管重要的作用,要只靠鳌拜一人的话,很难凭一己之力让数场大战取得胜利,就因为有一些像多尔衮这样不输于他的“队友”,才让鳌拜能有发挥的空间。

虽然表面看着鳌拜的功绩和多尔衮平起平坐,但其实本质上还有很大差别,从各个方面来看多尔衮都要压上鳌拜一头,虽然鳌拜功绩不小,但是有多尔衮在的地方,鳌拜明显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在清朝入关一段时间之后,皇太极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正所谓江山不可一日无主,所以皇太极也渐渐开始思考继承人的事了,当时大家一致看好的有两人,第一个肯定就是多尔衮了,第二个则是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其实多尔衮心里还是很愤懑的,毕竟在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也有机会继承大统的,但是被皇太极摆了一道之后,差点连命都丢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也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虽然没竞争过皇太极,但皇太极之后的继承人,总该轮到他了吧,毕竟都是一个爹生的,而且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还是一心只为江山社稷,对整个大清也可以说是忠心不二,也没找皇太极报当年的杀母之仇,在多尔衮看来他已经很够意思了。

现在你皇太极岁数大了,还不让我继位,多尔衮心里肯定是不服的,豪格自然是皇太极众多皇子中最出类拔萃的,但跟多尔衮比还是没法看,豪格能有继位的资格,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太极的长子,当时按照惯例,储君一般都是由长子优先继承。

豪格在松锦之战中,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战役,虽然功绩要比鳌拜和多尔衮差很多,但至少也是在同辈中最优秀的,从小跟随其父亲皇太极也是精通骑射,但要是细数下来就会发现,虽然豪格资历尚浅,但是支持他的人比多尔衮那是只多不少。

鳌拜就是当时豪格有力的支持者,这也是为什么皇太极看重看重豪格的原因,毕竟想要最后继承大统,只看重出身和自身实力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还要看你能拉拢多少人,如果自身实力不错,但人缘太差支持者寥寥无几的话,那即使是把这江山交给你来管理,那也是孤掌难鸣,“孤家寡人”一个。

当时鳌拜虽然做不到像多尔衮一样的一人之下,但论综合实力也能稳居前三,所以在皇太极看来,自己这个儿子能得到鳌拜的支持,也是证明他是继承王位的那块料,当时鳌拜绝算是鼎力支持了。

当时在朝堂上,因为立储君这个事众大臣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鳌拜就当着所有人的面持剑表示,自己鼎力支持豪格继位,甚至做好了大打出手的准备,在鳌拜等人看来,豪格就是唯一合乎规矩的继承人,如果让多尔衮继承王位,跟忤逆没什么区别。

多尔衮肯定也不甘示弱,大不了就打一场呗,多尔衮手握将近清朝当时一半的兵权,怎么会怕鳌拜,但在当时皇太极掌权的时候,是绝对不会允许内乱的,毕竟这要不容易打下的江上,还没捂热乎呢,就让手下给“作”没了,那怎么能行。

所以皇太极一看,要让这二人其中一人继位,免不了一场大战,那自己这一生不就白折腾了嘛。所以为了避免这种事发生,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找第三个人出来,但皇太极放眼望去,自己其他的皇子都年龄尚小,也看不出个什么来。

所以导致立储君这个事一直都僵持不下,豪格和多尔衮双方也都因为这个事而剑拔弩张,鳌拜更是每天都增加人手,怕多尔衮搞个突然袭击,在双方都剑拔弩张之际,多尔衮率先出来打破了这种僵局。

当时多尔衮极力推荐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登基,毕竟福临的母亲孝庄皇后不是一般女子,而且据说,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关系也不清不白的,当时福临还十分年幼,所以主张让福临继位,然后孝庄皇后辅佐他。

皇太极觉得多尔衮的这个提议不错,但皇太极还没来得及立下遗诏就突然驾崩了,当时朝廷内一众老臣,虽然支持者不同,但也不愿意开战,毕竟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所以就专门开个会讨论这个事。

最后都一致决定,让福临继位,多尔衮也顺利成为了摄政王,虽然没有开战,但也并不意味着多尔衮不把豪格当作敌人,因为毕竟政治立场不同,所以多尔衮开始着手清除豪格的党羽。

鳌拜肯定在多尔衮的“死亡名单”里,毕竟当时就鳌拜闹得最欢,所以多尔衮和鳌拜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正式打响。

在鳌拜开始南下继续清理当年李自成留下的余孽时,福临的叔父因为行事鲁莽嚣张,谎报战功被多尔衮看准时机一举揭发,导致事情逐渐发酵,鳌拜因为庇护大臣索尼也受到了不小的牵连,差点就被革职了。

后来在豪格带领大军回京之后,多尔衮又在运作,开始“翻旧账”指责当年鳌拜自作主张,不听皇太极的命令,最后被多尔衮弹劾,差点就连命都丢了,后来在多尔衮老的时候,让人把顺治帝叫到身边,说鳌拜包庇豪格的多种罪行,必须处死,后来经过大臣的劝阻,和鳌拜的拼死挣扎,最后改为罚钱和降爵。

在鳌拜和多尔衮这段时间的“斗法”中,鳌拜可以说是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堪堪自保,但随着顺治帝的长大,也渐渐明白多尔衮就是在利用他,所以后期顺治帝几乎无时无刻都想报复多尔衮。

据史料记载,多尔衮在一次外出打猎的时候意外死亡,后来顺治帝还把多尔衮的尸体抬出来,一顿鞭尸,其实多尔衮的死亡是值得深思的,大半辈子都在沙场度过的多尔衮,在打猎的时候意外死亡,这个理由怎么看都有点牵强。

有些专家怀疑,很可能是顺治帝和鳌拜的手笔,多尔衮死后鳌拜无疑是一家独大,顺治帝也十分信赖鳌拜,顺治在位期间,鳌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不说一人之下也差不太多,因为顺治帝的早早离世,导致有一段时间清朝内部十分混乱。

毕竟顺治帝的那些皇子,年龄也是一个比一个小,这个时候鳌拜展现出了和多尔衮当年一样的野心,也是在年幼的康熙皇帝继位之后,把他当作傀儡一样对待,在朝中独揽大权,康熙就只能在旁边看着。

但跟顺治不同的是,康熙在有生之年就凭自己的实力,铲除了鳌拜及其一众党羽,不像顺治那时候,只有多尔衮死后才敢报复多尔衮,这也是鳌拜和多尔衮的相似之处,都是想利用年幼的傀儡皇帝独揽大权,最后也都为了他们自己的膨胀的野心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