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造反”的最大谋臣,姚广孝为何能功成身退?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它告诉人们,只要你身在江湖漂,就不得不懂点“进退法则”。否则,栽跟头是注定的事。而且这句话,我们不得不想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以及变法图强的商鞅,当然,还有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等等,这些原本声名赫赫的历史人物,他们最终的悲剧都是由“懂得进却不懂得适时而退”而终招致的身祸。那么如此说来,当人生在最得意的发展顶峰,是不是一定必须采取退却之法方可保得身安呢?对于这个答案,是,也不是。因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这样的案例,它告诉人们,只要你足够有智慧,功成身不退同样可以免祸!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半僧半道半政治家的旷世奇人——姚广孝
姚广孝:打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规则的历史典型人物!
春秋末期政治家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之后,深谙当时政道玄机,在对和他同样对越国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文仲说了这么一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后,自己从此急流勇退,隐匿江湖,从而保得一世名节并安度晚年。当然,文仲因没听范蠡的那番“忠告”,尽管看似和范蠡一样同样为了越国复兴而耗尽毕生心血,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他最终为勾践所不容而赐死。
范蠡的这种“急流知勇退”的做法,被历来的历史学家称作智慧之举!
激流知勇退之范蠡
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是不是自古以来和君王一起打天下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将们,最后都必须要来个急流勇退方才能保得身名俱全呢?历史,就从来不会有意外吗?当然,大部分不容否定,但历史上的特殊从来都不缺席。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位,他给君王出主意谋江山,和君王一起打江山,功成名就之后,又和君王一起同享朝政,不进不退,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身名俱佳的不得了!他正是在“靖难之役”中支持和帮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之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那什么又是“黑衣宰相”呢?
在古代“黑衣”指的是僧人所穿衣服的其中一种颜色。“宰相”自然意思就是指的丞相。“黑衣宰相”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参与国家政事并且影响较大的僧人。他们一般在朝廷有官职,而且在寺院也有法号。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称为“黑衣宰相”的,除了姚广孝之外,还有如慧琳,太原雪斋,北条幻庵,南光坊天海,以心崇传(日本战国时代僧人)等。今天我们只谈姚广孝此人。
初识姚广孝:功成居然斗胆不身退
姚广孝,长洲人,家族以世代行医为业。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对儒释道三教颇为精通。大明命数三巨变之一“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衣宰相”。
在年轻时,姚广孝于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又拜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
1382年,即洪武15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朱元璋在挑选高僧随侍诸王诵经祈福时,姚广孝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举荐,并以“臣奉白帽著王”而结识燕王朱棣,随后随朱棣前往北平,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后来,姚广孝洞悉天机密劝朱棣起兵谋反。
姚广孝与朱棣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太子朱标过早病亡,皇位由朱标次子朱允炆继承。朱标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削藩政策,这一政策直接触动了燕王朱棣的切身利益。这时候,作为朱棣谋士的姚广孝劝朱棣起兵谋反。对于这一建议,朱棣颇为犹豫。朱棣说:“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答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也正是姚广孝这
句:“臣只知道天道”的蛊惑之语,彻底说服了本就对削藩政策极为不满早有篡位之心的朱棣。
既然天意如此,那就大胆反吧!于是,朱棣就这样从大明政治权利的旁听席开始走向正席!
1399年8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正式开启了和朝廷直接对抗的三年对峙。建文四年六月,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至此京师被朱棣攻破,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他被一把大火烧死了,有人说他趁乱逃走做了和尚……总之,至今都未成定论,而为千古难解的谜题。至此,姚广孝终于帮助朱棣成功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当然也应验了他曾经讲给朱棣听的那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的话。至少,这在朱棣看来,似乎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顺乎天道的。
按照古之以来的正常逻辑,这时候,姚广孝作为帮助朱棣起兵造反夺位的主要谋局者,的确功高震主,他的去向,要么被类似赵匡胤那样的“杯酒释兵权”(这还算手段温和的)给劝退,要么和范蠡那样辞官遁世隐居,也只有这两种去向,才基本可以保证他的后半生安然无祸。然而,姚广孝果然不是一般人,只不过,他接下来的命运却超脱凡例,他既没有被朱棣想个法子遣除,也没有“识时务”般自己隐退,而是继续安然无恙的留在朱棣身边继续效劳!
再识姚广孝:功高居然主不觉得震
既然,在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江山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非姚广孝莫属,而且尤其是这么一位在朱棣看来很能帮助主子玩弄政权的主角姚广孝,如果不出意外,朱棣坐稳帝位之后应该是对他十二个不放心的,因为朱棣自己本人是十分清楚自己是如何成为皇帝的,继续留着姚广孝还那么贴心的共事,那岂不是在给姚广孝预留机会而酝酿第二个“靖难之役”吗?可是,这次,接下来,在朱棣和姚广孝之间,却发生了历史上让人颇感惊奇的一幕!
与朱棣一起谋事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在朱棣继帝位后,朱棣非但不对姚广孝颇为猜忌,反而重用、厚遇有加,规格之高千古少有!
朱棣令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在明成祖朱棣多次离开朝纲,以及多次与蒙古的征战中,姚广孝都被留守京城,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姚广孝又受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因此,姚广孝在历史上被称为著名的“黑衣宰相”。
而且,在明成祖迁都的事情上,最初北京城的布局,居然还是姚广孝一手策划。而后,姚广孝又担任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最高编撰官。
由此,足见朱棣对姚广孝之信任坚固难摧,几乎不会怀疑姚广孝会因自身的强大功劳而造次,当然,也从来没有想到要除掉姚广孝。尤其是在朱棣深知毕竟姚广孝此人是和自己曾经一道造反起事,而且还是撺掇自己起事的主要人物的情况下。
更值得令人唏嘘的是,在姚广孝活了八十四岁自然寿终正寝后,明成祖为了感念姚广孝的劳苦功高居然废朝两日,以僧人之礼将其安葬,并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之殊誉,赐谥恭靖。另外,就连姚广孝的神道碑铭居然也是朱棣亲自为其撰写的,而且姚广孝的养子姚继也被朱棣赐予尚宝少卿之职。
当然,这些厚遇都还不算完。
在朱棣病逝之后,由太子朱高炽继位,朱高炽因感念姚广孝在自己还是太子时曾经辅佐过他,他对姚广孝更是满怀崇敬之情,再次对姚广孝感念表彰。在姚广孝逝世七周年的纪念日那天,朱高炽亲自为其撰写祭文盛赞其功德:
“相与合德协谋,定大难,成大功”
又曰:
“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圣之德顺天应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赖卿等同心同力,以辅成大业”
同时,朱高炽还援“古今通规”认为姚广孝“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又给姚广孝加赠“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特下令允许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
不得不说,在和朱棣一起打江山的那些文武功勋官员中,作为文官配享太庙的,仅有姚广孝一人获此殊荣,这再次说明了姚广孝在明初地位的极为特殊,当然也更加说明了姚广孝为人处事、为官为臣的处世妙道之绝妙非比寻常。
当然,如果换作一般人,先不说能不能获得殊荣,按姚广孝这种辅佐帝王功成却依然身不退的做法,先不说最终能不能获得一系列殊荣,恐怕就算连善终都难,而且在古代历史上,像他这样出力却结局不能讨得好果的千古功臣实在是多了去了。
▌人到无求方免祸:姚广孝身成不退却能“善始善终”背后的“超世智慧”!
那姚广孝究竟是以何高于常人的“智慧”使得自己在朱棣时代善始保终,而且在朱高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下依然备受感恩戴德的“厚封”呢?
实际上,姚广孝这个看似超高“智慧”中暗含的诀窍很简单,如果要表述的话,就一句话:“圣人以不争而争天下”。
姚广孝在帮助朱棣成为皇帝的前前后后,姚广孝从来都没有因功为自己考虑过一丝一毫,他只为成就朱棣想(当然,这里我们不讨论朱棣的造反篡位是否应该),“靖难之役”之前姚广孝是那么做的,“靖难之役”之后,直至姚广孝走完自己的一生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但是,他什么不求,结果却是什么都求到了。这一绝高的无求境界,在古代历史出仕为官的人中除了姚广孝恐怕难出其二。因此,不难看出,这正是姚广孝“功成身不退”而却能“明哲保身”的超高“智慧”之秘。
朱棣与姚广孝:人到无求方免祸
据史书记载,在朱棣登基之后,姚广孝一直以来的做法都很有特色。
他在白天上朝的时后身穿朝服,但在退朝之后的晚上,姚广孝则立马穿回自己的僧服。也就是白天为官,晚上归道。随时拿起,自然放下,如是这般,身在官场,了无挂碍。作为姚广孝,他虽然对朱棣的江山立下莫大功劳,但是他却从来对朱棣给他的赏赐丝毫都不感一丝兴趣。只知为主子分忧,不求不索,不顾不盼,无欲无求,这正应了古人常说的那句话:“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然,对于姚广孝这样的处世态度,不说是朱棣,不管给了谁基本都很难挑出毛病,当然,姚广孝人生的完美结局也有不少成分和他遇到朱棣的明君有着一定关系,但姚广孝本人的做法是最大成因。
在大明的历史中,如果我们非要挑刺,非要给姚广孝挑出来一个他曾经向朱棣“有所求”的话题的话,硬凑也只有一次,而且是在姚广孝将近弥留之际!
这件事发生在姚广孝自知自身天命将尽。在临死前,朱棣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只说了一句话:“僧人溥洽被关在牢里已经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因为在“靖难之役”中僧人溥洽涉嫌隐藏建文帝而被关押。当然,朱棣也答应了姚广孝这一生唯一一次对他提出的请求,于是,立刻就给放人了。
通过此事,不得不说,姚广孝一生为人处世之谨慎以及处世智慧之高招,尤其是对僧人溥洽的请释,也许之前他早就想向朱棣提出这个请求,然而他没有,他居然选择在自己的弥留之际,毕竟,这个时候不管他说什么话,朱棣也不会对他起提防之心,当然朱棣更加没有必要。而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时候朱棣也更加容易接受他提出的请求,于是一语奏效!
如上,是说姚广孝一生的从政。然而姚广孝作为一个僧人身份的“黑衣宰相”,也自然在自己一生的奋斗历程中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位职责,在姚广孝晚年,他终于干了一件对佛教有意义的事,从此也在佛教世界留下一抹足可令世人称赞的印记。
这件事情发生在姚广孝的晚年,当时,明初的佛教渐显颓势,姚广孝在忙完《永乐大典》这些政界事务之后,又担任起佛教护教护法之责,他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堪称佛教史上一大事件!
姚广孝:功成身不退的安然一生
提及姚广孝,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他作为僧人身份却涉身政事,特别是鼓动朱棣造反一事,该与不该,自古广为人们议论纷纷,然而,他又兼习于道教与儒道,更加懂得如何在官场行走,和如何善处保身,尽管集千古“功高”于一身,却又让自己的主子朱棣并不觉得他“震主”,不得不说,姚广孝给世人留下的“圣人以不争而争天下”,以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处事绝高智慧还是值得我们肯定与膜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