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于敏中:23岁中状元,46岁当军机大臣

于敏中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知秀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的著名历史人物,一辈子都在科举的沼泽里挣扎。比如蒲松龄,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10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一直到72岁高龄都还是一名秀才。

也有的“幸运儿”,参加科举考试一路“开挂”,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状元。比如本文的主人公、清朝名臣于敏中。

于敏中,字叔子,江苏金坛人,生于1714年。于敏中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于嗣昌做过袁州知府,祖父于汉翔做过山西学政,父亲于树范做过宣平知县。于敏中从小就聪敏好学,是科举路上的一名“学霸”,15岁就考中了举人,成为清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举人之一。

或许是于敏中的科场之路走得太顺畅了,命运要跟他开一个玩笑。于敏中第一次进京参加会试时,不幸落第,悻悻然地回到了家乡。于敏中没有泄气,他坚信自己的实力。1737年,于敏中第二次进京参加会试,金榜题名,还在殿试中取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绩,被乾隆皇帝点为状元。

这一年,于敏中才23岁。由此,于敏中又成为清朝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状元。

有意思的是,在1723年,于敏中的族兄于振也曾经考取过状元。人们将他们并称为“兄弟状元”。

于敏中博学多才,诗文雅正,尤其是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欣赏,从而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升迁频繁。到1754年,于敏中已经累迁至从二品的兵部侍郎,成为朝廷里炙手可热的人物。

乾隆皇帝有多宠信于敏中呢?

1758年,于敏中的嗣父于枋(他曾经被过继给于枋)病亡。于敏中按照礼仪制度,辞去官职,回到家乡给于枋守制。不巧的是,不久于敏中的母亲也去世了。这就意味着,于敏中一共要守制6年。为了早日回到朝廷,于敏中隐瞒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御史朱嵇知道了这件事,对于敏中进行弹劾。古代非常重视孝道,清朝也是如此。不遵守孝道的官员,在官场上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可是,乾隆皇帝却原谅了于敏中的所作所为,反而斥责朱嵇“污人名节”。当于敏中回到朝廷后,乾隆皇帝安排他担任户部侍郎。

1760年,乾隆皇帝任命46岁的于敏中为军机大臣,参与机务朝事。

我们知道,清朝初期没有军机处这一机构,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后,依靠它处理军机要务。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俨然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最初,能够担任军机大臣的官员,多为八旗贵族,极少有汉人能进入军机处任职军机大臣。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于敏中的器重。

于敏中的官职继续升迁,历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清朝根据明朝内阁制度,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即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保和殿大学士不常设,因此文华殿大学士是事实上的内阁首辅。与此同时,于敏中还兼任领班军机大臣。

乾隆皇帝将于敏中当作自己的左臂右膀,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到南方视察,都要于敏中陪伴在身边。

1778年,乾隆皇帝下诏嘉奖在平定大小金川之乱中立下功劳的人员。于敏中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在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和领班军机大臣时,给乾隆皇帝提出了许多意见。乾隆皇帝下诏对于敏中进行嘉奖,赏戴双眼花翎,赐穿黄马褂,还将他的图像绘制后供奉于紫光阁。

1780年1月14日,于敏中因病去世,享年67岁。乾隆皇帝下诏,对于敏中进行优恤,允许他入祀贤良祠,并赐予“文襄”的谥号。

文襄来自于“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一般赐予给有军功的大臣。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因为收复新疆百万领土,得到了文襄的谥号。显而易见,于敏中得到文襄谥号,与平定大小金川之乱有关。

于敏中死了,故事却没有结束。

1780年6月,于敏中后代发生争夺家产的纠纷,闹到乾隆皇帝面前。乾隆皇帝派人前去调查,无意发现素以清廉自居的于敏中,竟然拥有200万两银子的家产。乾隆皇帝非常愤怒,但念在于敏中生前的功劳,没有追究。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781年,将浙江巡抚王亶望、陕甘总督勒尔谨等高官牵涉在内的甘肃冒赈案发作,于敏中也被牵连到案件里。甘肃冒赈案中,乾隆皇帝杀掉了不少人头,却对于敏中再次开恩,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直到1786年,当乾隆皇帝把玩一件明朝嘉靖年间的瓷器时,想到了嘉靖时期的权臣严嵩,并将他与于敏中联系在一起,这才感觉自己像嘉靖皇帝那样受到了愚弄,顿时恼羞成怒,将于敏中从贤良祠里撤出来,以昭儆戒。

这一切,于敏中都无从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