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真相 > 正文

历史上的沈万三是什么样的人?他到底是如何死的?

圣人孔子和亚圣都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代表,也是古代君主用来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的重要工具。再加上牵头推广"重农抑商"的商鞅,便在一定程度上组成了引领中国古代社会基本生产生活方向的"弄潮儿"。

但现实生活是生动而有趣的。朝廷有朝廷的政策,人们生活有生活的节奏。城市还是在不断发展,市民经济也越来越繁荣。所以尽管朝廷嘴上说着重农抑商,手却扒住商人的荷包不放。而这被朝廷又爱又恨的,当以元末明初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为典型。

在商界,沈万三几乎是与孔子"并列"的存在。这位"商圣",虽然本名沈富,字仲荣,名字有些俗气,但确实有着过人的商业头脑。明人将巨富的人称作"万户",又由低到高分为哥、畸、郎、官和秀五等,五等的每一等又细分为三等。

所以仅从沈万三被划定为"秀"等的第三等,被称作"沈万三"或"沈万三秀",我们就能明白他的富有。

对于沈万三的"第一桶金",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分财说"。曾是礼部要员的杨循吉最先在其《苏谈》一书中记载这个说法。当时他已退休回到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老家,在闲暇之中便记载下了百余年前的这位声名显赫的巨富同乡沈万三的一些故事。

"分财说"记载,元末富豪陆道原在晚年时将自己的家产分给了两个看重的后辈,其中一个便是沈万三。得到这笔"创业基金"的沈万三由此在商界崭露头角。这一说法,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成了认可度最高的有关沈万三早年的说法。

不过也有明人发现,所谓的"陆道原",其实是人们对"陆德原"的误传。根据陆德原的墓志铭,他和沈万三的关系,应当是他向沈万三购买了一批名贵木材。两人的经济交往,当是正常的商业活动。

民间流传广泛的"分财说",应当是人们结合元末的实际进行的一种误传。在元朝末年,确实有很多富豪为了自保将自己的钱财散尽。不过元至治三年 (1323) , 朝廷完全开放了民间的海外贸易,当时的苏州府已是重要的贵重木材的进口口岸。所以陆德原找上同府的商人沈万三为政府买一批木料,也不是什么难以发生的事。

且漕运在当时的贸易中有着重要地位,苏州又是漕运路线上的一个重点,所以沈万三将海运和漕运结合起来做贸易,也是极有可能的。明代成书的《云蕉馆纪谈》也提到,沈万三早年在江南一带做着涉外贸易,因此积累了"金数百万"的财富,跻身富豪的行列。

元朝末期,农民起义在全国多地爆发,苏州府也被在江浙一带起义的张士诚占据。不过因为张士诚早年也是在沿海经营私盐的,所以深谙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其域内商业贸易得以继续开展。由此,沈万三的商业活动在这个动乱时期也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这为他继续积累财富,提高社会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且与张士诚打交道,在分裂时期继续开展贸易的经验,让沈万三在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也活得比较容易。他不仅积极向财政正困难的新王朝纳税,还动用自己在商界的地位为朝廷征税。且在朱元璋的要挟下,他还自掏腰包为南京修建了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占总工程三分之一的城墙。

因而至少在表面上,朱元璋对这个江南富豪是笑颜相向的。

三分之一的国都城墙。这笔开销于一个国家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沈万三以一家之力就能承担,可见此时他的家底有多殷实。民间也有记载,称他家财有"二十万万"。且这"二十万万"的单位我们还不得而知。

从沈万三的日常生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富裕。明人有载,沈万三的日常用具之豪华,堪比帝王。他家后院的矮墙周长七百二十步,宽六尺。其上不仅修建了三层高台,还种满了各种奇花异草。一年四季,无论何时去看,矮墙上都有盛开的鲜花,远望如锦,因而这被称作"锦垣"。

在锦垣之内,有沈万三让人精心布置的假山。山间还有一方巨大的养着金鱼的池子。池中又有一座恍如仙境的楼阁。楼阁里还精巧地建起一座"楼中楼",名曰"宝海",用以收藏沈万三淘来的珍宝。楼下还有温室,楼前还有缀满宝石,挂着销金云帐的可容纳十余舞者共舞的"秉烛轩"……江南的园林向来精巧,江南的富庶之家也不少。但即便是让刘姥姥都看呆了的贾府,也没有沈家的这般奢华巧妙。

曾有幸去拜访过沈万三的明代户部左侍郎莫礼也描述过他在沈家见到的景象。

沈家在招待他时,把日常的金银器具撤下,换上了缂丝的桌布。桌上的筷架是羊脂白玉雕刻的,放酒的盘子是白玛瑙制成的。就连站在一边服侍的仆人都穿着贵重的青罗里翣……

作为被朱元璋亲自盯上的"冤大头",沈万三要是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不够富可敌国,大抵也不会被盯上。有钱能有钱到这个地步,也着实是让人又羡慕又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