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真相 > 正文

"乌江自刎"和"身死东城"到底哪一个是项羽的结局?

在如今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有一座项羽墓,以及一座已有数千年历史的霸王祠。而在安徽、湖北、江西和山东多地,还有不少据说是项羽归处的"霸王坟"。

那么,《史记》所载的"乌江自刎"和"身死东城"到底哪一个是项羽的结局?他的坟冢也真因当初他被肢解而散落各地?

"乌江自刎"与"身死东城"并不冲突

我们都熟悉霸王乌江自刎一事。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却一前一后地留下了项羽"乌江自刎"和"身死东城"两个说法。数千年来,司马迁的这两处记载引起过一些注意,但因为项羽自刎于乌江一事早已深入人心,所以"身死东城"这一说法始终未能进入大众视野。

但2007年,知名史学家冯其庸先生发表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引起了持续近三年的全国性的学术大讨论。

"乌江自刎"的发生地点自然是在乌江镇,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而"身死东城"的"东城",在冯其庸先生等人的理解中是如今的安徽省定远县,且位于和县西北。

虽然如今这看起来是两个县,还相距百来公里。但根据《通典》、《太平寰宇记》和《汉书补注·地理志上》等多本古籍,汉代的乌江(即"乌江亭"),本就属于"东城",或者就是东城。所以"乌江自刎"和"身死东城",这两个本身就并不矛盾。

且对于"身死东城",一些学者还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司马迁是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正文记载"乌江自刎"的。而"身死东城",出现在最后的"太史公曰"部分。且这句话完整的表述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如此,这句评论是应该结合前文司马迁所载的项羽"东城快战"一事来理解的。在"东城快战"发生前,陷入绝境的项羽还自负地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所以司马迁说项羽是"身死东城",其实应当是在说在被困于东城时,项羽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末路,成了再也无法翻盘搏未来的人。

是故对于"乌江自刎"和"身死东城",我们可以既把他们理解为同一个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在强调项羽的肉体毁灭,后者是在强调项羽的精神悲剧。

有至少四处"霸王坟"与项羽确实有关

那么在东城结束了事业也结束了生命的项羽,他的遗骸又有怎样的结局呢?

司马迁的记载是"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得到项羽尸首的五人,后来皆被封侯。且成为赤泉侯的杨喜,他的第五世孙还是司马迁的女婿。因而对于姻亲家的发家史,对于项羽尸首分离的种种,司马迁应当是较为清楚的。是故他后来记载的项羽之首被送去鲁国以劝降,也是较为可靠的。

如此,如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的"霸王墓",即楚怀王封项羽为鲁王时的"鲁国"治所一带,应当安置的就是项羽的头颅。且这座墓葬的规格,是根据刘邦之名而采用的鲁王应有的规格。

而在山东曲阜五泉庄的"霸王冢",虽也处于曾经的鲁国治所一带,但那是西周时的鲁国。且有关这座霸王冢,最有力的史籍就是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汾在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阙里文献考》。不过文中只提到这处古冢俗称"霸王头",是"相传"的项羽埋首处。因而两相比较,五泉庄的这个"霸王冢"更多的是虚有其名而无其实了。不过它也算是当地人纪念项羽的一个见证。

那么位于安徽和县的霸王墓和安徽宿州蕲县的项羽冢又是什么情况呢?根据司马迁"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的相关记载,和县因为正是项羽自刎之初,所以这里的霸王坟应当是一座衣冠冢,可能还葬有项羽除头和四肢以外的其他零碎残骸

。而蕲县的项羽冢,更可能是埋葬项羽四肢的地方。因为获得项羽尸首的五人显然不会在战场上就通过尸首领了功,而是在临近的另一处让刘邦看到了自刎的项羽。且因为项羽的头颅要被送去鲁国招降,所以于刘邦而言没什么用处的项羽的四肢自然也就可以就地处理。

至于湖北、江西等地的霸王冢,他们多出现在项羽曾有大战的地方。这些霸王冢极可能和五泉庄的霸王冢一样,只是人们纪念项羽的一个场所。只不过他们比五泉庄的古冢少了一个孔子六十九代孙的记载。

所以项羽一生的终结,应当是发生在汉代的东城。他自刎,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而自刎之处,便是无可争议的乌江镇。

于散布多地的项羽之墓,山东东平县的那一座应当是规格最高的,这也是刘邦对项羽这个死敌的一分尊重。

而安徽和县及蕲县的墓葬,两者都极有可能确有部分项羽尸体。和县的霸王墓更是项羽人生悲剧的重要见证。但山东五泉庄和其余地方的霸王冢,就更像是人们纪念项羽的一个去处。只不过它是古冢模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