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的是因为陈圆圆而投降清军的吗?其实原因不止如此
历代和美人挂钩的兵将政客,大多逃不过被戏谑"英雄难过美人关"。在这其中,明末清初的吴三桂更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而被指摘百年,被批判居然因女色而背叛家国。可他降清,就真的只是因为"女色"这一个在古代上不了台面的原因?
世人皆传的"怒发冲冠为红颜"
"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明末清初诗史家吴伟业之手。这句《圆圆曲》里的名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吴三桂投降清朝的主要原因。因而文人墨客纷纷谴责吴三桂沉湎女色而不守家国大义。可回到"冲冠一怒为红颜"出现的时代,吴伟业的这句诗其实是缺少说服力的。
吴伟业是个诗史家,讲究"即时起兴",也就是说他的《圆圆曲》最有可能写于他无法死节殉国而又无法拒绝入清为官的时候。而这时,也正是投降清朝的吴三桂纵容手下屠杀川、陕平民,清军亦在吴伟业家乡东南一带蹂躏百姓的时段。
作为一个恪守忠义的文人,吴伟业对吴三桂这样的降将只有鄙夷,对进入中原的满清外族充满敌意,却又无法对他们造成直接的实质性伤害。因而用最尖锐的措辞去中伤他们,譬如在《圆圆曲》中把吴三桂描写成一个为了女人宁愿背叛国家的小人,就成了他宣泄心中愤慨的有效手段。
是故吴伟业虽然与吴三桂同处于一个时代,但他是一个并不了解军事而熟知春秋笔法的文人。他留下的《圆圆曲》,虽能反映当时一部分人对吴三桂的认识,但并不能代表全部。"冲冠一怒为红颜"从文学的角度去看是个好句子,但还不足以去概括吴三桂当时的处境和选择。
吴三桂投降的必然原因
据传,吴三桂本已答应了大顺政权的招揽。但在前去归顺李自成的途中,他得知包括爱妾陈圆圆在内的家眷被"大顺政权"劫走,于是一转头投降了清军。据说最后,吴三桂还借清军彻底消灭了大顺政权,夺回了陈圆圆。
不说李自成为什么在吴三桂投降清军之后还留着陈圆圆。吴三桂要是真有那个为了美人可不顾家国大义,不顾全家性命而投敌的暴脾气,那他为什么一开始要同意归顺李自成?
事实上,在这一时段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是腹背受敌。北方是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清政权,南方是占据着京城的大顺政权。再往南,还有大明宗室们建立的南明政权。这三方势力,南明尚且自顾不暇,而李自成和清军都想把连通关内外的山海关拿下。
在自身实力明显无法与大顺政权或清政权抗衡,南明还和他隔着一个李自成的情况下,吴三桂能做的除了与他们鱼死网破,就是投降大顺或清的某一方。
吴三桂降清的偶然导火索
那么吴三桂最后为何会选择投降满清呢?这就得从大顺政权的所作所为说起。
大顺政权虽然实力在吴三桂之上,但依旧不敌清军。是故李自成在一开始也是给吴三桂抛去了橄榄枝,希望吸收吴三桂的力量来壮大自己。而于吴三桂而言,实力弱些的李自成对自己威胁更小。再加上大顺政权虽是农民军政权,但好歹是个中原政权,比大清更接近正统。所以吴三桂一开始也选择了更容易保命的大顺政权。
但就在吴三桂带兵投入李自成麾下途中,李自成发起了让吴三桂产生迟疑情绪的"追赃助饷"。"追赃助饷"是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后推行的一个涉及明朝旧臣豪绅的政策。他要求明朝权贵们按照身份地位拿出相应的财产,以充当军用。而这么做的出发点,是李自成坚信明朝的官员一定都曾贪污。所以他要"替天行道"地惩罚他们。
在强行"追赃助饷"前,李自成刚表示会善待大明旧臣,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职务。结果他一面只任用了一批明朝人微言轻的四品以下旧臣,一面又用"追赃助饷"来打压高官权贵。原本还行和李自成合作的权贵们有多生气,可想而知。
同时,大明旧臣洪承畴、祖大寿等人在吴三桂之前已投降大清,并得到了重用。于是在洪承畴等人的境遇和京城里的旧臣们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时,吴三桂在半路突然掉头也是情理之中。
且当得知吴三桂北上后,李自成立刻派重兵追击吴三桂。当时吴三桂手下不过两三万将士,有不少还是规整的唐通的残兵。因而李自成派出十万精锐,明显是想要直接置吴三桂于死地。这也解释了为何吴三桂会放弃被李自成扣押的家人:李自成没给吴三桂活路,此时吴三桂即便向大顺政权投降也保不住家人性命,反倒会搭进去这仅剩的几万兵力。
因而吴三桂投降,是在当时局势下的一个必然选择。投降大清,则是因为李自成在处理大明旧臣权贵一事上举措不当而清政权又善待了明朝旧臣。至于吴伟业所称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为红颜,把它当文学作品去赏析或许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