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一品和正二品差距很大吗 两者有什么不同
对清朝官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的“从一品”和“正二品”差距有多大?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清朝是一个腐败落后的朝代,只不过,这些是用来形容清朝末期。在清朝前中期,那可是公认的大国,不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且在各种制度上,相较于过去也有过不少创新,例如清朝的官员制度。
对于“从一品”和“正二品”这两个名称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官职。从一和正二看似差距不大,实则各有不同,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差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01清朝官制沿革
任何一个朝代建立新的政权时,都不可能不受前朝的影响,这是历史学家们公认的理念之一。满人入关建立清朝,是在明朝灭亡的基础之上,因此,清朝的许多制度都采用了明朝的沿革。
为了加强的集权统治,清政府约束地方权力,将皇权统一到皇帝手中,对于一些制度也做出了许多改进。在清朝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官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每代皇帝都做过相应的修改,其中做过最大修改的,当属于康乾盛世时期。
康熙时期,为了选拔更多人才,康熙宣布恢复内阁,设立大学士、协办大学士等官职;雍正时期,设立军需房,也就是军机处的前身,只对皇帝负责,直隶属于皇帝;乾隆继位后,把军机处改名为总理事务处,进一步加大皇帝对权利的控制。
清朝早期对于官制的修改,大多是为了中央集权。到了后期,清政府政权已经稳固,再去修改官制,主要是为了与时俱进,就比如前面所说的军机处,就是为了便于皇帝下达命令。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官制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象征着封建官制巅峰的“九品十八级”。
02清朝官员两大分类
清朝官员职务繁多,难免让人眼花缭乱,但只要我们了解了“九品十八级”的设立原则,便能清晰分辨出不同官职的高低之处。
首先,在详细叙述清朝官制之前,我们必须得了解,清朝官员的两种分类。第一种分为京官与地方官。京官,顾名思义,在京城任职,地位一般十分显赫,而地方官,与之相比要弱势许多。
就拿刘墉来说,影视剧经常把刘墉塑造成一个受皇帝青睐的清官形象,他还常与和珅因理念不合发生矛盾,在这过程中笑料百出,引得观众们哈哈大笑。
然而,现实当中的刘墉,并非如此清新脱俗。既然身处清朝那样一个时代,他就避免不了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著名的两大文字狱案件,《俣俣集》与《一柱楼诗》都因他而起。
在乾隆二十一年期间,刘墉就因犯错被流放在外,做了二十年的地方官。之所以在后世影视作品中有着很好的名声,主要是因为在这二十年期间,他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这也无法排除他是为了能够回到京城有意而为之。
虽说疑罪从无,可是从他后来重新回京做官来看,这种推测并非毫无依据。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京官与地方官的巨大身份区别。
官员的第二种分类,便是文官和武官。这个分类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文官擅长挥舞弄墨,武官擅长带兵打仗。这两种官员在各个地区都有,包括京城,只不过相对于地方而言,京城中的文官较多,武官较少。
了解了清朝官员两大分类,接下来我们便能很轻松的理解清朝的“九品十八级”官员制度。
03九品十八级官员制度
这个制度设立之初,就是为了区分不同官员的官职与权力大小,品级越高权力自然越高。
九品十八级从一品开始,分为正从两类,正一品官员最大,从一品次之。接下来便是正二品、从二品以此类推,直到从九品。但从九品并不是清朝官员当中品阶最低的,比他还低的还有无品官员。
不同品阶,主要是为了区分官职权力大小,但这也为官员职务设计,打开了思路。清朝不同品阶的官员职务不同,工作的机构也大不相同。
例如,正一品官员当中,包括文职京官太师、太傅、殿阁大学士、太保等;文职外官大学士兼职省总督;武职京官领世卫内阁大臣;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等。
任何品阶的官员,都有着不同的职务。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清政府将所有清朝官员,按照不同规则都塞进了九品十八级官制体系当中,只要你在某一级为官,你就能被授予相应等级的官职。
到这里,我们便能很轻松的解释,为何“从一品”和“正二品”并非差距不大,因为二者虽然仅仅相差一级,但却属于不同品。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一品官员所拥有的权利与职务,都不是二品官员能比拟的。
举个比较实际的例子,据《清史稿》记载,一品官员每年俸禄为一百八十两白银,二品官员每年为一百五十五两白银,除此之外,每年的禄米,前者有九十石,而后者只有七十七石。
可能有的人会说,看起来差距似乎不大,例如白银只有二十五两的差距罢了。这是因为他们将白银的价值看的太低,如果将其换算成万元人民币,每年相差二十五万元人民币,为官十年就是两百五十万,如此差距难道还不够巨大吗?
04结语
“从一品”与“正二品”,表面上看只相差一级,但实际上待遇方面天差地别,除了每年的俸禄之外,不同品阶的官员还有不同的赏赐,这些都是差别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