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真相 > 正文

孙策临终对周瑜委以大任,他为何那么信任周瑜呢?

为衬托诸葛亮的形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周瑜的形象是刻意贬低的,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宽宏大度,深得孙氏兄弟的信任,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施展宏图大志,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与孙氏兄弟可谓真正的“鱼水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周瑜与孙策本有昆仲之交, 后来两人又在历阳相遇。此时孙策正往江东, 继父之志, 以图大业, 故一见周瑜便情不自禁地说:“吾得公瑾, 大事谐矣!”周瑜也倾心表白:“某愿施犬马之力, 共图大事。”一对特殊的君臣关系由此建立。

可惜孙策寿短, 年仅26岁竟夭折。临终嘱其弟孙权曰:“倘内事不决, 可问张昭;外事不决, 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 不得面嘱之也!”又特意唤妻乔夫人曰:“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 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 可嘱转致周郎, 尽力辅佐吾弟, 休负我平时相知之雅。”可见信任之深, 依托之切。

孙权比其兄更善举贤纳士, 恰如孙策临终取印绶与他时所概括的那样:“若举江东之众, 决机于两阵之间, 与天下争衡, 卿不如我:举贤任能, 使各尽力以保江东, 我不如卿。”听说周瑜自巴丘提兵回吴奔丧, 孙权即喜曰:“公瑾已回, 吾无忧矣。”渴望之情溢于言表。吴太夫人以孙策遣嘱告诉周瑜时, 周瑜顿首回答:“愿以肝脑涂地, 报知己之恩。” “夫人有为于天下者, 必下有人而上有君。”正是孙吴君臣间生死不渝的鱼水关系, 才使孙吴事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立于不败之地。

周瑜与张昭同为孙策的顾命大臣, 孙策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 外事不决问周瑜。其实小说告诉我们, 无论内事外事, 只要张昭与周瑜的见解发生分歧时, 孙权多采纳周瑜的意见, 使周瑜的才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建安七年, 曹操破袁术后, 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为质。孙权犹豫不决, 召周瑜、张昭等面议。张昭唯恐曹操兴兵南下, 主张送子入朝。周瑜则以卓越的胆识说:“将军承父兄遗业, 兼六郡之众, 兵精粮足, 将士用命, 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于朝?质一入, 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 不得不往;如此, 则见制于人也。不如易遣, 徐观其变, 别以良策御之。”吴太夫人当即肯定:“公瑾之言是也。” 孙权遂谢使者, 拒绝遣子。显示了在强敌面前毫不屈服的英雄气魄, 也为孙吴独据江东奠定了基础。

又如孙权母亲吴太夫人寿终不久, 孙权商议欲伐黄祖。张昭说:“居丧未及期年, 不可动兵。”周瑜针锋相对地指出:“报仇雪恨, 何待期年?” (加之黄祖部将甘宁来降, 孙权遂命周瑜为大都督, 总水陆军兵, 征讨黄祖。结果黄祖兵败将亡, 自己也中箭身亡。再如建安十三年秋, 曹操乘统一北方之威, 率师南下, 意欲扫平江南。孙权内部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主力降议, 武将则多数主战, 议论纷纷不一。虽有“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但孙权仍然举棋不定, “寝食俱废”。此时吴国太曰:“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 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孙权如醉方醒, 似梦初觉, 即遣使往鄱阳请周瑜议事。结果周瑜不请先到, 首先驳斥张昭等主降为迂儒之论, 然后替孙权精辟分析曹操南下犯兵家之四忌, 并自请精兵破敌, 说得孙权矍然振奋, 斩案决计!即封周瑜为大都督, 率众破曹。

一场由周瑜指挥的赤壁一战, 击败曹操80万大军, 使能征善战的曹操无力再下江南。这就使孙权的势力得以巩固和发展, 并终成帝业。赤壁之战中的周瑜为孙吴事业也为自己谱写了最辉煌灿烂的篇章。晋人习凿齿曾评说:“周瑜奇孙策于总角, 定人好恶于一面, 摧魏氏百胜之锋, 开孙氏偏王之业, 威震天下, 名驰四海。”这是颇中肯綮的。

另一方面, 由于孙氏兄弟广纳贤士, 周瑜识人荐贤, 雅量高致, 谦恭有方, 在东吴诸贤中起到了纽带作用, 产生了巨大合力。

周瑜知遇孙策时就说:“吾兄欲济大事, 亦知江东有二张乎?”于是推荐了张昭。孙权请问用策以守父兄之业时, 周瑜又说:“为今之计, 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 然后江东可定也。” 随即推荐鲁肃, 鲁肃又荐诸葛瑾, 孙权皆委以重任。后来周瑜临终, 遗书孙权, 又荐鲁肃以自代。孙权不禁哭曰:“公瑾有王佐之才, 今忽短命而死, 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 孤敢不从之?” 即令鲁肃为都督, 总统兵马。可谓肝胆相照, 始终不渝。

宋人洪迈十分关注孙吴君臣合谐所产生的合力:“孙吴奄有江左, 亢衡中州, 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 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 真所谓社稷心膂, 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 未尝不矜能自贤, 疾胜己者, 此诸贤则不然。……四人相继, 居西边三四十年, 为威名将, 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吴更相汲引, 而孙权委心听之, 吴之所以为吴, 非偶然也。”可谓孙吴和谐的君臣关系与才智发挥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