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编写《史记》遭遇了许多屈辱,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司马迁(前一四五或前一三五~前八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是典型「生前低调,死后出名」的歷史名人。无声的他,在喧嚣嘈杂的岁月,坚持守护「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人生哲学,后人颂扬的史圣,到底是用什么心情写下中国绵亘三千年的历史大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逐利纷乱的俗世,司马迁坚持高洁的情操,面对宫刑的耻辱,仍一笔一墨地写下他心中的真英雄―伯夷、叔齐的身影;屈原、孔丘、荆轲的气度。司马迁把自己的心境也投射到书写中,这些令人激昂的豪杰,都有司马迁执着寧谧、坚忍不拔的影子。
司马迁每受一次的屈辱,就有人劝他放弃吧,放弃吧。他仍然挺直了腰杆,站好了位置,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不顾他人讥讽嘲笑,始终真心不渝地守着他对父亲的承诺。倾尽所有,只想写完一本书, 即便失去一切,就是要写完《史记》。
司马迁第一个学习的师傅就是爸爸司马谈,这个在长安做太史令的史官,是一个声名远播的大学问家,不仅常置身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中,阅读大量的古籍,自家藏书更是汗牛充栋。
司马家族从周代就开始担任史官工作,如何当个好的史官,可谓是世代传承的使命。司马谈曾受教于三大名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因此,天象观测与历法、周易、道庄都难不倒他。司马谈博学多闻、热爱学习,展现对史官具有高度的工作热忱。太史令不治民,这个看似无实权的职位,却是掌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的官员,更是保存国家文化与史实最重要的关键人物。
司马迁从小在父亲的家学薰陶下,史官完美的形象烙印在司马迁心底。父亲是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说起民间传闻,更是触动司马迁对文学、史学的求知欲。年少的他,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常常把自己听到的传闻,说给乡里同伴听,充满历史的神秘故事,都让同行者听得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司马谈有投资家的眼光,他立志要写出一本跨世代的史书,因此,除了靠自己力挺,还要有计划、有目标地栽培自己的儿子。他思想先进也时髦,早有培养出接班人的念头,他请来当时最牛逼的名儒孔安国、董仲舒,让两位名声响噹噹的大师教司马迁做学问。两位先生人品高、学问好,孔安国开创古文经学,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是汉代文坛巨擘。孔安国为司马迁打下古文写作的基石,董仲舒教导司马迁《春秋》的内蕴,不仅让司马迁开展知识的眼界,更带给司马迁端正思想与君子人格的奠基。司马谈栽培儿子的用心良苦,不只传递公正耿直、眼光精准的身教,也期待未来儿子能克绍箕裘,继承史官之业。
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史观养成记,不只要他读万卷书也要他行万里路。父亲知道,要让司马迁成为中国历史上无人能比拟的史官,对他的教养就要不一样。
司马谈先让司马迁实现外出游历天下。一个人对世界的了解,无非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读书是让他理解世界的样貌,因此,司马迁年十岁就能背诵古书,透过读书长期累积丰富的知识,无论是《春秋》、《尚书》、《左传》、《国语》等,都是他琅琅上口的,但要成为出类拔萃的太史令,只有间接经验仍无法撑起司马迁史家的高度与亮度。
如何让司马迁获取直接经验?
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去游历天下。司马谈送给弱冠之年司马迁的生日礼物,就是让他真实地大江南北走一回。他告诉司马迁,你不只要玩得有深度,还要带回写史的任务:从游历的过程获取当地人口口相传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验证书中知识的真伪。司马迁的游历的不仅是风景,重要的是他所游历的足迹,都是他完成史记的素材,用心观察历史留下的可考细节、认识大人物的后代子孙,找到更足以采信的史实,边走边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结交不少民间友人,接触广大庶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社会百姓的思想、感情、想望,对未来自己完成史记有极大的帮助。
司马谈要司马迁透过游历,真正体会一个史官的价值,从游历中自我追寻,也找到写史的意义。司马迁「三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司马迁三十岁时全国走一回,来一遍的深度之旅,不只是南游江淮地区,还登会稽山,甚至探察禹穴,也观览九嶷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接着,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究学问,并为了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射之礼;他在于鄱、薛、彭城时,遭逢苦难试炼,经过梁、楚之地,最后回到家乡。
这次游历的生活,让司马迁在孔子家乡邹鲁寻找素王留下的遗蹟,明白平民教育改革的意义,也在汩罗江边缅怀屈原为国为家愁闷的真挚情感,以及不被重用的忧郁,更在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凭吊英雄豪杰,如今多是黄土一培,抑或是无人闻问的灰飞湮灭;到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风光;到淮阴访查韩信的发迹故事;到丰沛探查刘邦、萧何的故乡,探看一代英雄的发迹;到楚地访看春申君的宫殿遗址,春秋公子养世的风范充于胸臆;到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多少人生起伏都在念头之间︙︙前人留下的点点滴滴,在遍布的足踏中,他明白孔子说的,史官重于史德,如何还原历史真实,如何给予贤士一个定位,都是自己未来写史的核心价值。
这次的出走,促使司马迁大量积累知识,开拓视野胸襟,更看出司马谈对儿子成为一代史官的培育不只是用尽心力,也是下了重资血本的育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