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明朝是太监帝国吗 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还不知道:明朝和太监帝国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为何会这么说呢?

朱元璋的崛起,结束了元末动荡混乱的局面,开创了兴盛时期的大明王朝;明朝的开创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由农民起义成功到起义者成为统治者的例子,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北伐统一全国的王朝。

除此之外,还是世界范围内成功反抗蒙古帝国侵犯的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明太祖朱元璋

兴盛时期的明代社会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手工业生产举世闻名,陶瓷、丝棉纺品的贸易收入十分可观;据后人统计,在明朝时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

在文化发展方面,文化艺术走向世俗化平民化的道路,通俗的市井小说盛行,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出自于这个时期。

除了发达的贸易往来与世俗化的文化成就,明朝还有一个自古以来被人们批判议论和津津乐道的存在——太监。明朝太监不同于汉末晚唐时期的太监那样气势汹汹,甚至能拿捏皇帝的生杀予夺;但仍然以其用事之久、握权之广而闻名,将“宦官专权”一祸发展到了极致。

在明朝众多宦官把持朝政的期间,有汪直建立西厂祸乱东厂,有刘瑾批阅奏章称“刘皇帝”,甚至还有权倾朝野、自称“九千岁”的魏忠贤。

在宦官专政的背景下,大兴牢狱,专横导致政治局面混乱腐败,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宦官专权的局面,显而易见地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因此,有人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这其中有什么依据呢?

太监的由来

在探究明朝如何沦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太监”这一历史的特色产物是如何出现的,以至于对明朝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太监一词,主要指被阉割生殖器官后入宫服务的男性,又被称为“宦官”,主要作用是侍奉皇宫之中的权贵,为专供皇族奴使的仆从。“宦官”这一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宦”是一颗离帝王四星很近的星星,由此来表征宦官与帝王近幸的关系。

而“太监”一词本为官名,在唐朝时期,唐高宗将宦官充任太监,随着充任太监一职的宦官越来越多,从此以后,宦官便又以“太监”著称。

清代伺候慈禧太后的太监

通常,在宫廷之内设有十二个监,分别管理宫廷内务杂事的各个方面,其中,权力最大的是礼司监,像魏忠贤、刘瑾这样的名宦都是出自于礼司监。不过,太监里面也不全是贪污枉法的奸佞小人,像开创航海事业的郑和,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就为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宦官干政的历史沿革

按理说,太监只专注于宫廷的内务,没有资格参与国家政务;但由于与皇族朝夕相处,能够博取皇权的信赖,便有对政务进行干涉的可乘之机,所以从汉到明,都存在宦官干政的情况。

宦官制度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都有对宦官的使用。直到秦汉时期,对宦官制度的完善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甚至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自汉代起,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首次展开对宦官势力的打压抑制。

直到东汉时期,宦官重新崛起,开始担任皇帝的随身侍从,有了传达诏令的权力、同时还会在皇帝耳边煽风点火、左右视听,而皇帝也常常利用宦官来牵制外戚。自此,宦官之祸拉开历史帷幕。

太监与皇帝

到唐宋时期的中后期,宦官专权局面出现高潮,宦官人数逐渐增加,多而泛滥。有的宦官甚至擅自封王,位列三公,还掌握了国家禁卫和军权机构,达到了能决定皇帝废立生死的地步。

明朝宦官局面

开创明朝的朱元璋,自然十分重视对宦官的防范和抑制,曾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干涉朝政,甚至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铁牌挂在宫门口,以警示宦官;同时,为了限制宦官的眼界思想,甚至不允许宦官读书识字;还不允许宦官置办家业,使得宦官的地位迎来了历史新低。

直到朱棣在宦官的帮助下成功夺帝,因此朱棣视宦官为亲信,将之大力提携重用,专门设立由宦官主持的东厂进行特务活动,为后来宦官专政的局面提供了滋长的温床。而明宣宗时期,甚至还在宫内设立书堂,教授太监识字读书,打破了朱元璋立下的宦官不得识字的传统。

心怀叵测的东厂太监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卷 304《宦官传·序》

但这时候的宦官只停留于参与政治活动的局面,离“专权”尚有一段距离,但权力已经得到很大的提升。直到那时,宦官专权的局面才正式出现。时,宦官专权的局面才正式出现。

这是因为明英宗登基时才七岁左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儿童皇帝”,尚未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和完整的心性,再加之常常因为年纪在朝政之中受挫碰壁,没有话语权,进而对他的随身太监王振产生依恋的心理,对王振极其信赖、言听计从,甚至还给他一道“免死诏”,可以免除谋逆之罪以外的任何死罪。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振凭借明英宗对他的宠爱和自身的算计,顺利坐上了司礼监提督太监这一宦官之中权力最大的职位。随着王振对幼小的明英宗进行暗自调教和操纵,王振渐渐为自己树立了威仪,并借机打击不满之人,开启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而此后的宦官专权之路,也大多同王振一般,借宦官能够接触皇帝的职务之便,自小培养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暗自操纵调教皇帝以达到个人目的,使得皇帝成为自己攀登欲望的一个工具傀儡。

“废物”皇帝

直到明宪宗时期,由于明宪宗耽于玩乐,不务正业,给了宦官可乘之机。明宪宗设立西厂后,便交由汪直统领,自己全权不闻不管,导致汪直势力嚣张极盛,西厂直逼东厂甚至锦衣卫。

汪直作为皇上的宠臣,对自己阿谀奉承、行贿博欢者则升官加爵,忤逆反抗者则乱杀滥捕,大大激化了政治腐败。

在武宗时期,皇帝好色,荒唐任性。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领导下的党派,利用皇帝的昏庸无能垄断政务,甚至包揽了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大臣奏章要先交由他们过目才算作数。民间除了知道“朱皇帝”,还知道一个“刘皇帝”。

到了明朝末期,皇帝干脆直接不理朝政,政务全权交给宦官集团进行把持。以至魏忠贤时期,宦官专权达到顶峰,其势力权倾朝野,死党遍布,贪污枉法,大兴牢狱。而这样的局面,也正是当初开创明朝的朱元璋所未曾设想的,最忌讳宦官专权的人,所开创的朝代最终却落得“太监帝国”这样的耻笑,令人深思,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是什么导致了宦官专权?

其实,导致宦官专政这种局面的出现,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和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宦官专权的局面都出现在朝代的中后期,正是因为在朝代初期,中央集权较为强势集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戚地方等势力的膨胀会削弱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即皇权,为了巩固皇权的绝对统治地位,后来的皇帝则会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利用宦官专权来笼固中央集权

其中,宦官作为从小陪伴皇帝长大的集团,再加之其只为皇权服务的特性和独立性,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因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会通过宦官集团之手来牵制外戚和朝臣,甚至地方的势力,借助宦官来对各个势力进行监视和威慑。

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皇帝自身能力不足,耽于玩乐,则会更加强化宦官集团的权力,造成宦官干政、宦官专权的局面。

皇权

诚然,宦官势力的膨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维护了中央集权,但宦官本身也对皇权产生了寄生和侵蚀。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宦官与皇帝在利益上还是达成了一致性,所以,宦官专政,也是历史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专制皇权的延伸和变形。

总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宦官专权,满朝作恶的政治局面,最受影响的还是广大人民百姓。终其根本,这也证明了封建专制对于人性的压迫与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