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身为一代枭雄,为何不惩罚甚至杀了不出力的徐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都说徐庶没有献一计一策,那曹操为何不惩罚他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徐庶,我们总是会想起这么一句话,叫做“身在曹营心在汉”,因为大家都知道徐庶虽然表面上投降了曹操,但是他的心仍然在刘备处,所以他并未替曹操献出一计一策,令人称叹。可就在大家称叹徐庶对刘备的忠义时,大家也好奇,徐庶身在曹营,却不为曹操出谋划策,这不是吃白饭吗?曹操一代枭雄,怎么可能容忍徐庶的如此行为?他为何不惩罚甚至杀了徐庶呢?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个是三国演义的角度,一个是正史的角度!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乃是徐庶选择的明主,他是尽心尽力辅佐刘备的。不过由于他帮助刘备大败曹仁,受到了曹操的青睐,所以曹操命人以徐庶母亲之名,要求徐庶回家,最终落入了曹操的手中,也就是说,徐庶之所以投靠曹操,是因为他受到了欺骗,他是被曹操骗过去的。
回到母亲身边后,真相大白,徐庶及其母亲赫然发现,他们都被曹操欺骗了,而徐母刚毅,认为是自己害了儿子的前途,所以直接以死明志,她这一死,令徐庶非常伤心,甚至愤恨,所以徐庶自然是不可能帮助曹操了。而曹操这边,因为知道徐庶母亲的死,和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他也不敢多做逼迫,准备让时间冲淡一切。另外,曹操之所以将徐庶骗到自己的手下,其实真正的目的也不是让徐庶给他效力,而是让徐庶不要给刘备效力!这一点,其实我们通过水镜先生和刘备的对话便可以看出来!
当年刘备逃难,意外来到了水镜先生的住处,双方互相寒暄起来。水镜先生询问刘备,为啥会落魄如此?刘备回答,是因为命运多舛。其实刘备的这个回答非常符合正常人的思维,大家遇到困难和危机,总是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刘备也是这样的。不过在水镜先生看来,命运这东西非常玄乎,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刘备之所以混了这么多年还如此狼狈,并非是因为命运弄人,而是因为刘备缺乏人才!
很多人会疑惑,刘备手下文臣猛将无数,怎么会缺乏人才呢?事实上,当时的刘备也是这样疑惑的,不过水镜先生随后的一席话,直接解开了刘备的疑惑,水镜先生说刘备手下虽然有很多的文臣猛将,但缺乏经世济国的人才,说白了,刘备缺乏顶级谋士!刘备一想,水镜先生说得对啊,于是开启了寻求顶级谋士的步伐,最终找到了徐庶,并对徐庶委以重任!也正是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才能够以劣势兵力大败曹仁,令曹操震动!
在此之前,曹操知道刘备虽然强悍,但只能是小打小闹,因为他知道刘备缺乏顶级谋士相助,但这一次刘备大败曹仁,让曹操感到非常意外,所以他让手下去探查,结果就发现了徐庶。在程昱的解释下,曹操知道徐庶就是那种顶级谋士,所以他宁愿使诈,也要把徐庶骗过来,而目的就是为了让刘备无法补齐短板,无法获得顶级谋士!哪知道,走了徐庶,却来了诸葛亮,刘备仍然做大做强了……
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我们只说曹操对于徐庶的态度。曹操手下本身有非常多的顶级谋士,所以徐庶鼎力相助,这对曹操来说,自然是非常好的,但是若徐庶不愿意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其实也没啥损失,只要徐庶别帮刘备出谋划策就行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即便徐庶在曹营中没有献出一谋一策,曹操仍然没有惩罚徐庶,因为曹操并没有损失什么,就浪费几口粮食而已。相反,若是杀了徐庶,那么很可能会吓到刘备阵营的人,大家会想,你看徐庶投降了曹操,结果被杀了吧?这谁还敢投降啊?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确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并没有帮曹操出谋划策,但是在正史中,徐庶却并非如此!简单的举个例子,在曹丕篡汉登基的劝进表中,徐庶的名字就在上面,这不就是徐庶为曹魏出力的明证吗?徐庶劝曹丕称帝,这算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白了,徐庶此时已经是完完全全的魏臣了,他是在真心诚意地为魏国出力!
徐庶原本是豫州颍川人,不过他一开始是舞枪弄棒的,所以他应该算是寒门出身,并非颍川士族的那一伙人。后来董卓祸乱朝堂,导致天下大乱,徐庶逃到了荆州,和诸葛亮相识相知,成为了好友。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诸葛亮对徐庶大赞,认为徐庶有大才,日后可以做刺史、郡守这样的大官。再后来,徐庶投靠了刘备,深受刘备的器重。刘备想要做大,必须得不断吸引人才,于是徐庶又把好友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说的是徐庶离开刘备前,才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但在正史中,其实徐庶早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而且徐庶和诸葛亮还在一起共事了许久。直到刘表去世,曹操率军南下,徐庶才和诸葛亮分开,而徐庶之所以离开诸葛亮和刘备,则是因为他要去拯救母亲!
当时的徐庶母亲,并不在许都附近,而是在荆州,和徐庶一起,只不过因为曹军来得太快,在长坂坡追上了刘备众人的家眷,徐庶的母亲才遭到俘虏。
《三国志》: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因为母亲遭到曹军俘虏,不愿母亲受罪,所以主动辞别刘备,投靠曹操,这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对母亲而言,徐庶非常孝顺,对刘备而言,徐庶也算是比较耿直了,主动辞别刘备,上演了一副君臣相知又被迫分离的画面。不过对于曹操来说,其实徐庶的投降,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演义中,徐庶投降,至少在曹操看来,是削弱了刘备的实力,让刘备少了一个顶级谋士。但是正史中,徐庶投降,是发生在长坂坡之战后,此时的刘备,实力已经衰弱到了极点,而曹操那边,则已经拿下了荆州,实力非常强大,所以对曹操来说,徐庶的投降,其实和其他荆州人投降没啥两样,他就是个普通的降将,随意安置一下便可以了,只要不伤了降将的心便可。
正史中的徐庶,投降的时间节点并不是非常好,所以他在曹营中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安置,然而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徐庶被封为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还进入了曹丕的劝进表,可见徐庶在曹营中,并不是未献一计一策的,要不然他不可能得到升官!也就是说,其实徐庶投降曹操以后,其实一直是在不断的往上爬,只不过他并没有爬到类似于诸葛亮那么高的官位。而这也正是曹操没有惩罚或者杀掉徐庶的原因!
现在问题又来了,既然徐庶在曹营,并非一言不发,而是努力的往上爬,那么为何他的官职却并不是非常高呢?这里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看看诸葛亮说的话我们就懂了!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曾派人打听过徐庶的消息,得知徐庶只是做到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于是心生感叹,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代的白话文,就是说魏国的人才这么多啊,竟然连徐庶这样的大才都不重用!而这句话,其实也回答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都说徐庶没有献出一计一策,那曹操为何不惩罚他?
既然诸葛亮知道徐庶做到了御史中丞,那么他就知道徐庶在魏国并不是未献一计一策,不然徐庶根本不可能做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而后诸葛亮又好奇为何徐庶职位和自己差距这么大,最终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因为魏国人才太多,徐庶虽然极力往上爬,但他出身寒门,且能力确实没有其他人强,所以一直升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