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明末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兴起后 最后为何没有出现资产阶级革命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末资本主义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导语:

公元1644年,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朝建立的朝代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整整二百七十六年间,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后代坚守着这一信念,收复了属于汉人的华夏大地。

也正是这汉人最后的王朝,重现了昔日的汉唐盛世。在这两百年间,神宗统治下的万历新政为明朝带了中国历史上经济的巅峰。

因此,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这正是中国资本主要的萌芽。那么为什么大厦将倾的明末终于实现了三千年的历史巅峰?又是为什么不同资本主义的出现,却没有出现资产阶级的革命?

最后的治隆唐宋

1.永乐盛世

一句“清君侧,靖内难”,明成祖朱棣最终坐上了那雕刻着龙头的宝座,那是属于他的盛世篇章。从外交政策起,明成祖就一改太祖的闭关自守;郑和七下西洋中,有六次便是被他派遣,明朝船队的足迹遍布了大西洋,中原之外的各国都被记录在了明朝的史书之中。

一册《永乐大典》记录了朝贡体制的建立,记录了东南亚的风土人情,也记下了满剌加的明朝基地。

不仅如此,明成祖还一改首都的选址,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经营当时的北京;初步获得成效后,他便大规模的开始修建北京的一砖一瓦,一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终于如愿以偿的迁都北京,史称:“天子守国门”。

2.明朝的衰败之初

等到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派遣他的君王已经从明成祖变成了明宣宗。这位热爱蟋蟀和美术的君王,虽不失为一代明君,但也因为任用宦官这个隐患,被后世戏称为“促织天子”。

等到他去世时,年仅九岁的明英宗即位;但因为父亲任用宦官的行为,明英宗自小便偏爱服侍自己的王振,也正是从他开始,明朝的宦官专制越发严重。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随着王振权势的越发壮大,他所积攒的家底也越发丰厚,但王振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等到1449年,蒙古西部的首领率兵攻打明朝时,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但当时的明军被王振掌握着经济大权,仅仅是出征就因为缺乏粮草而行军缓慢。当明英宗到达边境时,敌军已成气候,前线也各路溃败。

此时的王振怕了,他又让军队原路返回,但战场上的路哪有那么好退?还没走到一半,明英宗便被追上来的敌军所俘获,王振也被当时的樊忠将军怒而杀之,虽然明英宗后来被救回明朝重新即位,但衰败的迹象悄悄的侵蚀着大明的疆域。

3.夹缝求生的商人

到了明末,战乱的频起和通货膨胀使得明朝的对外贸易陷入了僵局,而白银等货币的流通减少也导致了货币紧缩,迫使农民没有钱财缴纳税收,为了逃避纳税的牢狱之灾而逃亡他乡。而这一现象也影响了当时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商业和贸易。

而商人们也因为明末的民变损失惨重,明朝对商人的种种限制也迫使他们不能选择其他的生存之道。对当时的商户来说,无疑是在夹缝求生。

特殊的资本主义

1.朝代的特性

在明朝初期,禁海令一度让商业贸易受到限制,而明朝又是世界上手工业最繁荣的国家之一,这条禁令不但限制了外敌的入侵,也限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一直到十五世纪后期,海外贸易重新活跃,禁海令也被废除,高达18000吨的船舶吨位让明朝成为了航海贸易上最受欢迎的商船,而白银货币化也日渐达成。后期商业城镇的出现,让这一时期的明朝成为了学者们口中的:“资本主义萌芽”现象。

2.身份的限制

禁海令颁布初期,因为通货膨胀和战争所带来的经济重担,明太祖便实行了屯田政策。在当时,军屯的面积占了全国所有耕地的十分之一,大部分的资源都掌握在政府的手中,因此也出现了商屯:当地政府将买卖食盐的正式文件卖给商人,由商人将粮食运往国家边缘疆域,以此来获得收益。

但与现代所习惯的经济交易不同,明朝的盐商并不能在政府的限制中获得生路;他们不但需要先缴纳钱财换取允许买卖的证件,还需要等待政府将盐田里的盐晒收后再交付给他们。而这中间的过程,往往夹杂着政府因为完不成业绩而私下贩盐导致盐商拿不到盐的窘态。

这些缴纳了钱财却等不到货物的盐商们,往往因为钱货流通不及时而亏损,但政策的限制,又使得他们抛弃不了盐商的身份做其他买卖,为此落得家破人亡的不在少数。

盐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在遭到管制之后,一些等不到货物的盐商开始花高价购买那些新盐,称之为:“私盐”。正是因为私盐的兴起,正规的盐商变得无盐可买,而政府手中掌握的盐也越来越少。

3.战争的利弊

在建国初期,长年累月的战争让各地经济疲惫不已,而禁海令即阻止了外来势力的贸易入侵,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封闭本土环境中,长时间售卖同一件商品的工匠们将手工业发展到了极致,明朝的手工业也因此步入成熟。

本土资本的崛起

1.兴盛的贸易往来

等到十六世纪时,郑和七下西洋带来的不只是朝贡政策的建立,还有拉丁美洲乃至日本当地的经济贸易。大量的手工艺品流入了明朝,给明朝逐渐兴盛的商贸构建着地基。

不仅如此,在万历年间卖出的丝绸瓷器数不胜数,大量的货币收入让江南等商业大都会成为了外国商业的必经之路,等到运河沿线的不断成熟,明朝形成了商人集团,称之为“商帮”,而这些商帮之间互相扶持,建立了管理制度和规则,在完善的体系和政府的扶持下,逐渐越做越大,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经济繁荣的一大标志。

2.飘摇的经济旗帜

到了明末,“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足够的经济支撑下,家族式贸易越发壮大,全国各地的商帮开始从传统手工业转向各种工厂;这其中,有制作外国商品的,也有创新传统手工艺的,全国各地都是工厂。

在这个时期,明朝达成了中国三千年历史中生产总量最高的成绩,中国的经济增在明朝达到了高居不下的成就。但在明朝的统治初期,经济问题始终是皇帝的一大心头难。

持续了两百多年的禁海令不但限制了海盗的入侵和战乱,也让朝贡体制成为唯一的贸易路线,但这一制度完全限制了商人的生存之道,如此大规模的贸易全靠国力的强盛来填补。

于是商人们只能从最初的贩卖食盐,到走私贸易;从传统的手工业,到各式各样的物件贩卖。一直到国力支撑不了朝贡贸易之后,禁海令才终于撤销,明朝的经济也在终于在中后期开始回暖,直至达到巅峰。

3.商人的衰与兴

从建国之初,明朝并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而对商人的管辖又相当严厉,比如“重本抑末”的政策;商人只能从商的限制,连穿衣食宿也另有规定,而当时的经济大头——盐,被政府抓在了手上,却也不能保证盐商能拿到应得的货物,所以在当时,商人阶级写满了愁苦和窘迫。

一直到明朝后期的贸易兴起,商人的地位才被重视,朝中的大臣开始提出农商荣枯的相因,而一些才子士大夫也开始放弃自己的书本,转而拿起了账本,开始做着商贾。

而商业有关的专业书籍也开始出现,大多是由经商多年的商人写成的经验之谈。不同的商业书籍有着不同的范畴;比如各地路线,各地人民喜好,甚至还有各地特色商品作为记载,以此来进行分区域销售。

结语:

尽管如此,“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并不代表着全新势力的升起;从衰败到兴起,明朝商人的经济脉络始终掌握在朝堂的手中,他们被规矩约束着,也被规矩给予着便利。

他们不但是时代兴起的参与者,也是被大国保护着的子民,在明朝的朝堂之中,资本主义革命永远不会出现;虽然商人们逐渐拥有了商队,商帮,工厂,但百年的禁令是他们不愿意再触碰的规则。明末的资本主义,依靠出海贸易起家,也被海关的掌控者束缚着。他们不属于独立的资本主义个体,他们便没有能力“资本主义革命”。

参考资料:

《明史》

《明朝纪事本末》

《中国人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