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爆发后,都有哪些战船参战了?

在历史上,赤壁之战是决定汉末三分天下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经典的水上战役,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操。周瑜是如何打赢赤壁之战的呢?两个字:火攻。采用火攻,就必须依托战船。赤壁之战有几种战船参加呢?

据《三国志·周瑜传》:“(黄盖)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这里面提到了三种战船:蒙冲、斗舰、走舸。

蒙冲是什么样的船?

据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船》记载:“外狭而长曰蒙冲,以冲突敌船也。”《武经总要》记载:“蒙冲者,以生牛革蒙战舰背,左右开掣棹空,矢石不能败。前后左右有弩窗,敌进则施放。” 综合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蒙冲“外狭而长”,可以减少航行时 水的阻力,提高速度,进攻性强,防御性也很好,适合用来发动突然袭击。 黄盖正是看中蒙冲以上特点,才决定用其作为火攻的先锋。

斗舰是什么样的船?

《武经总要》记载:“斗舰者,船舷上设女墙,可蔽半身;墙下开掣棹空;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其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士,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金鼓。”黄盖到底看中了斗舰的哪一点? 船体很大,装载能力强。装载什么?“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以备火烧曹军之用。

走舸是什么样的船?

《武经总要》记载:“其战,则有楼船、斗舰、走舸、海鹘。”由此可见,走舸也是战船的一种。《武经总要》记载:“走舸者,船舷上立女墙,棹夫多,战卒皆选勇力精锐者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所不及。金鼓旌旗在上。”由此可见,走舸是一种速度飞快、灵活性很强的战船。

那么,黄盖用走舸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方面,黄盖“预备走舸,系于其(蒙冲、斗舰)尾”,当蒙冲、斗舰上的官兵将船点燃后,这些火船就会随着猛烈的东南风冲向 曹军。火船上的将士们则需要乘坐走舸来逃生。另一方面,曹军着火之后,黄盖就可以带领部队乘坐走舸向曹军发起进攻。

由此可见,赤壁之战中,战船的种类很多,特点各异,分工不同。这与发达的造船业和优秀的水战人才密切相关。那么三国时期哪家水军最强呢?三国鼎立时期,自然是吴国水军最强,蜀国次之,魏国再次之。但魏灭蜀,司马代魏建立西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司马炎建立了西晋,形成了东吴与西晋南北对峙的局面。《晋书·王濬传》记载:“武帝(司马炎)谋伐吴,诏濬(西晋的益州刺史王濬)修舟舰。濬(jun)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这段记载说明,西晋为了灭吴,让王濬在吴国上流建造舟舰,王濬所造的舰船巨大无比长一百二十步,能够承受2000多人,甚至可以在上边骑马,这应该是当时能够建造最大的舰船了。公元280年王濬率水军顺流而下,东吴末帝孙皓,看见王濬军队的旗帜器甲,连天蔽江,威势极盛,直接举兵投降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写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