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私人武装崛起的时候 藩镇割据现象为什么没有出现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八旗兵和藩镇割据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平天国运动历经14年,其深远影响之一就是:清朝赖以发家之八旗子弟被打残,走向衰败,无法逆转;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地主势力崛起,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成为清朝政权新的军事支柱,改变了清朝入关以来之军政格局。
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清朝也有意识培养八旗子弟,希望他们建立功业,振兴祖宗家业。赛尚阿、乌兰泰、僧格林沁、胜保、崇厚、官文、吉尔杭阿、霍隆武、和春、多隆阿、都兴阿、德兴阿、托明阿、金顺、福兴等八旗子弟,要么在战争中表现平平,要么被杀,要么给湘军“打工”,不再是“王者”。
“江南大营”被二次摧毁,僧格林沁败亡高楼寨,这两次惨败,让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快速崛起,掌握全国各地军务;总督、巡抚等地方核心岗位,基本都是这些私人武装霸占,朝廷不得不倚重。但即便如此,清朝还是没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现象。那么,当八旗衰败,私人武装崛起时,清朝是如何防止藩镇割据出现呢?
暗示、下令裁军,试探态度
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然后大肆劫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闹得民怨沸腾。曾国藩兴办湘军时,打着儒家正义旗帜,自我标榜“忠君爱民”,如今却打脸了。此时,湘军势力最强大,总计30万左右,曾国藩能直接控制之兵马约10万,碾压淮军、楚军,是清朝一大隐患。
拿下天京后,清朝趁热打铁,官员纷纷弹劾曾国荃之“不法行为”,曾国藩为了表明心迹,主动裁撤军队,只保留战斗力最强大的鲍超部“霆军”。1868年,清朝对“霆军”也不能忍受,下令裁撤,大部分遣返回家,小部分改隶淮军,曾国藩所部湘军,基本无幸存。
“捻军”被剿灭后,清朝下令裁撤淮军,各营要缩编。后来,因欧美、日本等列强挑衅,海防、塞防吃紧,淮军才有所恢复,但没有“剿捻”时强大。左宗棠部楚军,实力弱小,裁撤幅度不大。战争刚结束,清朝就裁军,这是对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势力的一种试探,看看他们有无二心。
加官进爵,授予大权,以示笼络
军队是藩镇割据之基础,没有军队支持,军阀玩不转。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被裁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理论上就没了割据之基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军队能裁撤,自然就能招募。所以,清朝在裁军时,对这些私人武装首领及其亲信,都是加官进爵,授予大权,以示笼络。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自然不用多说,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内阁大学士等核心要职都担任过,还册封侯爵,算是位极人臣了。此外,他们实际主持洋务运动,掌握大清地方实权,是推动近代化的领军人物。“雪帅”彭玉麟,掌握长江水师,也就是后来北洋舰队之前身,是大清海军绝对主力。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等,后来也是湘系成员把控。
清朝加官进爵,授予大权,笼络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成为大清政权之支柱,没有他们支持,清朝玩不转。如此,他们除没有封地,都应有尽有,算是“功成名就”,没必要效仿唐末藩镇。
分而治之,挑起内部矛盾,平衡各方势力
分而治之,是朝廷阻止藩镇割据局面出现之重要举措,清朝也不例外,湘军、淮军、楚军不能拧成一股绳,否则大清就要完了。1863年12月,李鸿章靠诱降手段拿下苏州,而后杀害4万余人,搞“苏州杀降”。拿下苏州,清朝下令李鸿章率军西征,“配合”湘军夺取天京,挑起曾国藩、李鸿章之间矛盾。当然,李鸿章不敢去,因为曾国荃已经发声,双方有冲突之可能。
没能去南京作战,李鸿章为了给朝廷“答复”,只好率军进入浙江,与闽浙总督左宗棠争夺胜利果实,两者关系恶化,如同仇人。此后,李鸿章、左宗棠经常较劲,如“海防”与“塞防”之争,兴办江南制造总局与福州船政局,等等。
天京陷落后,因“幼天王生死”问题,曾国藩、左宗棠之间矛盾公开化:左宗棠直接“打脸”曾国藩,公开说幼天王没死,曾国藩“奏报”造假。如此,两者关系跌至谷底,从此不相往来。对此,清朝也没有惩罚谁,而是“和稀泥”,平衡各方势力。
借助外国势力,转移注意力,削弱私人武装
晚清不同于唐末,因欧美列强入侵,中外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经世派”官僚,自然要站出来,“治国平天下”,没啥精力去割据一方,相互争雄。清朝呢?可以借助外国势力,转移内部注意力,达到削弱私人武装之目的。
八旗、绿营虽然衰落,但毕竟是正规军,反击列强入侵,捍卫国家主权,是他们的责任。但是,反击阿古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等战斗,都是湘军、淮军、楚军充当主力,打第一线,而很少看到八旗、绿营之身影。
中法战争,毁了福建水师,这是左宗棠之“心血”;甲午战争,毁了北洋水师,这是李鸿章淮军“资产”;反击八国联军,汉族督府搞“东南互保”,虽说没损兵折将,但其向列强“讨好”之做法,也是大失人心。当然,清朝并非有意识地让列强来削弱私人武装,但客观上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综上所述,八旗子弟没落,私人武装崛起之背景下,下令裁军、搞平衡术、加官进爵、借助外国势力等,是清朝防止藩镇割据之做法。那么,效果如何呢?治标不治本,地方势力依然强大;清末“新政”损害了他们利益,汉族督抚对清朝大失所望,进而同情、支持革命党,这是武昌起义胜利之必要条件。
武昌起义成功,清朝灭亡,新政府没足够权威震慑地方,民初军阀割据现象,终究上演了。正如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所预言:“清朝灭亡,不出五十载,华夏无主,群雄争霸”。
参考书目:《湘军志》、《能静居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