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本来打算重振汉唐丰功伟业 宋神宗最后为何失败了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宋神宗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谢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宋神宗赵顼继承了宋仁宗和宋英宗的衣钵,一心想恢复汉唐之雄风,建立像汉武帝和唐玄宗那样的丰功伟业,为何最后以失败告终呢?
汉唐两代最辉煌的时期分别是汉武帝和唐玄宗的中前期。汉朝建立之初,民穷国弱,内部各诸侯王国尾大不掉。外部则时不时受到北方强大的邻国匈奴的欺凌。
对于这种局面,汉初几任帝王对内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对外则韬光养晦,以低姿态示弱于匈奴。到汉文帝时,帝国已经变得非常富饶。汉景帝时,平息七国之乱,藩王势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些都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远征西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唐玄宗隆基能取得开元盛世的成就,除了自己前期的进取精神外,跟太宗和高宗时期积累的实力也密不可分。反观,宋神宗却没有这样好的条件,他接手的北宋是积贫积弱,问题多多。
宋朝的问题从建立的那一刻就决定了。在宋朝,但凡不容易解决的事情,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初期,用钱可以换取手握重兵的将领手中的权力,后来用钱可以解决宋辽之间的和平。西夏崛起后,也是输送岁币来换取短暂的安宁。
另外,宋朝的官僚机构臃肿,冗官众多。这一切无不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而这种负担又全都落在了中下层百姓的头上。有一句话说,宋朝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我想是不是最多不好说,但名列前茅应该是不会错的。
对于各种问题,有识之士也曾进行改变。早在宋仁宗时期就实行过庆历新政,但由于积弊已深,困难重重,最后不了了之。
1067年正月,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赵顼登上了皇位。刚一登基,血气方刚的少年天子就想改变大宋贫弱的局面。宋神宗幼年时,便知"祖宗志吞幽、蓟、灵武,而数度兵败",立志"雪数世之耻"。要想有大作为,就得有能人志士来辅佐才行,但前朝那些曾经的有志之士,如韩琦、富弼、文彦博等人,早已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丧失了锐意进取的精神,神宗对此很失望,不得不启用新人。
早在当颖王时期,宋神宗就知道了王安石的变法思想,非常欣赏。1068年,两人进行了一番深刻交流。宋神宗深感王安石就是能帮自己成就大业的人,而王安石也被神宗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抱负所折服。君臣二人一拍即合,搞了一件大事,历史上颇受争议的"王安石变法"随即展开。
1069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全面主持变法大计。和庆历新政一样,变法阻力重重,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以前的那些元老重臣。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可笑,曾经的变革者现在成了变法的反对者。
好在在神宗的支持下,新法总算得以推行,虽然其中问题多多,但成就也是不小的。
变法使得北宋王朝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国库收入大大增加。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巨大发展,新垦田地大幅增长,单位产量普遍提高,矿物产量为唐朝时的数倍到数十倍,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一般说宋朝是一个富裕的朝代,主要指变法之后的那一段时期。
另外,保甲法、保马法使得宋军战斗力明显提高,熙河开边拓展疆域2000余里。
但宋神宗毕竟不是秦孝公,变法期间不愿触碰大贵族和皇族的利益,最终使得变法不能深入开展。再加上反对者对变法中各种问题的放大,使神宗时常陷入反复之中。
1074年,天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福建人郑侠上《流民图》,并历数新法的种种不是。神宗看后长叹数声,夜不能寐。反对者乘势攻击王安石及新法。王安石虽力陈天灾年年都有,只需对百姓进行救助即可,但神宗对新法已经动摇了。王安石只好罢相。此后,神宗虽继续推行新法,但态度已大不如前。
从性格上讲,宋神宗并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如果说郑侠的《流民图》直接导致了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并对新法产生影响,那么数年后的永乐城之败,则导致新法的基本停滞,甚至导致神宗的英年早逝。
永乐城之败,大宋官军伤亡数万人,又损失民夫工匠近二十万。当消息传到汴京时,神宗彻夜不寐,次日临朝时在朝臣们面前失声痛哭。从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意志消沉,两年后郁郁而终,年仅三十八岁。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永乐城之战虽败,但大宋并未伤筋断骨。由此看来,在深宫长大的宋神宗是多么的脆弱,比起上过战场的秦孝公来真是差太多。
再来看熙宁新政,其富国强兵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其间的种种问题都可以慢慢地来解决。但宋神宗急于求得天下大治,再加上其本人性格的缺陷以及保守势力的强大,这些都注定了它的失败。宋神宗扮演的更应该是一个为下一代君王打好基础的角色,但历史并没有给大宋王朝这样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