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叔嫂同谋 咸丰皇帝的安排为什么会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辛酉政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晚清时期,对中国国内政治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莫过于1861年辛酉政变,此次血腥政变直接导致了慈禧太后的上台,这直接决定了中国之后50年的政局。辛酉政变可谓干净利落,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叔嫂同谋”,仅用两个月就几乎完全控制局面,咸丰皇帝的政治安排打破,而其对手肃顺一党呢?几乎完全无还手之力。
这种局面实际很不正常,因为政治斗争通常是涉及两个集团的激烈博弈的,慈禧和奕一派如此迅速地就击败肃顺一党,这本身就是个奇迹,要知道,肃顺他们可不是吃素的,他们有咸丰遗命在身,一直以来都掌握了政治主导地位。如果说,这还可以用计划周密,袭击突然来解释;那之后局面的迅速平定则更诡谲了,肃顺等人被平定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竟然有能力迅速收拾好,而且国家政治机器没受太大影响,这显然不是“突然袭击”能解释的。
这实际说明一个问题:两宫太后和奕已经在朝中控制了不少人,而这次政变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内部相当多人意志的体现,那两宫太后和奕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
这就要从咸丰朝的政局开始说了,先说肃顺是什么人?肃顺是宗室,但地位不高,属于“妾掉所生之子为闲散宗室”,后来就成了京城著名的混混,也没多少家底,但这个人不一般,按照中国传统历史的评价,他应该是属于豪杰,后来开始读书了,中了科举还当上了武官。
咸丰朝初期的时候,由于咸丰当时雄心未泯,想做出一般事业,就准备抓一抓励志,肃顺他相当对皇上脾气,获得重用,一直成为炙手可热的权臣,肃顺官当得怎么样?竟然还很厉害,肃顺严惩贪腐,重用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处理“戊午科场案”,一时间竟然使得清王朝这颓圮不堪的局面有一定缓解。
肃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重汉轻满”。甚至连受贿都只收满臣的贿赂而不收汉臣的,还放言“旗人都是混蛋”,有人可能问:他自己不是满臣吗?是,没错,但肃顺早年是走街串巷的泼皮,旗人已经衰落到什么地步他门清,他知道只有汉人才能做事儿了。所以他就重用汉臣,鄙视纨绔子弟。
如果从国家利益角度看,他当然没错,但他也得罪很多人,尤其是满蒙贵族,到了后来肃顺竟然觉得应该削减旗人俸禄,这使得他成了旗人的死敌,这为肃顺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清政府一塌糊涂,结果一个混混反而能洞若观火,解决问题,然而却受到既得利益者的仇恨,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大清要完。
而恭亲王奕呢?他则是相当厉害,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咸丰带着一堆人跑到热河了,留奕来解决差事,这件事影响重大。首先咸丰本人威望受到极大打击,因为他成了大清立国200多年来第一个被赶出首都的皇帝;那没走的那些大臣呢?他们普遍有种被抛弃的凄凉感,纷纷团结在留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身边,奕的能力本就很强,聪明好学,道光皇帝在考虑太子的时候其实在他身上考虑了很久,咸丰当朝的时候也忌惮打压过奕,所以奕本来就有同情分。
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被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清政府与英、法、俄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虽然不好看,但是事儿他可是摆平了,大功一件啊,威望大增,咸丰呢?咸丰羞愧地都不敢回朝,结果在热河暴毙了。
“北狩”,“西狩”,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相当不光彩的隐语
虽然他留了遗诏,让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管事儿,由于政治惯性,大家当然会遵守,但是咸丰本人威信大降,他死了,顾命八大臣的威望又要打折扣。
那两宫太后呢?慈安皇太后作为皇后虽然不怎么管事儿,但是威望极高;而慈禧呢?从咸丰在位的时候就开始辅佐政治,有一定声望,政治能力也是相当厉害,咸丰死后实际上她们是有监督权来制衡顾命八大臣的,但是肃顺很跋扈,她们的权利被架空了,对于皇族来讲,这看着很难受:爱新觉罗家族什么时候轮到外人指手画脚,你当你是鳌拜吗?
所以,辛酉政变虽然风险很大,但也很简单,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宗族中近亲的恭亲王奕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联合皇族遗人两宫太后,直接就干了。
肃顺在体制内得罪了很多人(不仅是满人,因为他行事很严厉,尤其是“戊午科场案”,所以也得罪了很多汉人),所以他被处死的时候,很多人竟然拍手称快。
“肃顺奏减八旗俸饷,尤府怨。就刑时,道旁观者争掷瓦砾,都人称快。”——《清史稿》
而肃顺本人呢?最后时刻也是相当有骨气,根据记载,当时情景是:“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而从外国侵略者的角度看,这次政变他们也十分满意,因为肃顺等人是极为强硬的保守派,主张不与欧洲人进行任何往来,而恭亲王集团则被打清醒了,主张对外和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事实上洋人势力对于中国政局已经有了相当敏感的影响,所以对于此次政变,他们没有任何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