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为什么不爱出门 不是不愿意出门而是被逼无奈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宅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礼教指旧传统中束缚人的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它们的本义,不过是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教,指礼的教育。此语出《列子·杨朱》一文:“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礼是指: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多年的常识告诉我们:古代女子大多都宅在家里,不爱出门。
但是,有人想过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么?
这里,说到女子不出门,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古代严格的封建礼教。按照礼教的规定,正经人家的女子不能随意地抛头露面,那些常年在外的女子往往被时人认为是“不合妇道”之人。但其实,女子不出门的原因,并无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来说说恼人的封建礼教,我们古代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表现便是一夫多妻制度。那时候的男人,不管你是什么地位,只要有钱,你都是可以娶到许多个老婆的,这在法律上是允许的,道德上也符合规范。
但是,相比之下,女子就没有类似的一妻多夫制度,一个女子只能事一夫,即使丈夫死了,女子改嫁都会或多或少被人们认为是不忠贞的行为,而那种守寡守到老的女人,往往作为范例被人们口口传扬。《礼记》中就有类似的“大道理”,说:“丈夫的妻子的天,妻子不能有两个丈夫,就好比世界不能有两个天。”
在古代,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由此可见。
就我所见,古代的中国男子都比较鸡贼,他们害怕女子跟他们一样在外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以后,会变得比男人更加优秀,更加有见识,于是,便硬找出各种理由将女子禁锢在家里,甚至,连学也不让上,就像孔子说的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语,几乎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男子不让女子学习新鲜知识的道德依据。
不仅如此,《论语》里还将女子和小人视同一类,将女子贬低得一无是处,这种事情要放到今天,那些女权主义者非上街游行不可。
当然,这种现象在古代大多数时候如此,但是,偶尔也有例外出现。
唐朝时候女子的地位就相对要高一些,根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那时候长安一地的士人女子都喜欢在春天之时在野外地区游玩散步,路途之中偶遇那种名贵的花朵,就随地铺下枕席休憩一番,并用自己鲜艳的红裙子围成一个帐子,场面奢华富丽。
另外,每到正月半后,女子们有的骑马,有的驾车,在园圃之中搭设帐篷,来庆祝春天的到来。所以说,在唐朝,女子不光白天黑夜均能自由出入家门,甚至,一些有胆魄的女子还能在外做生意,这种景象在其他朝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唐朝时候虽然女子地位不像以往这么低,也没见唐朝因此而出什么乱子,反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之前男子们约束女子不能擅自出门的各种吓人的理由都根本不成立,完全就是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强行设立的。
说起来,真正将女子不能出门这种潜规则确定下来是在宋朝,而之后的明、清两代人经过几百年的封建礼教洗脑,对此早已没了异议。我们有个成语叫大家闺秀,说的就是那些常年不能外出,只能龟缩在家里小房间的女孩子。
我们通常将其用作褒扬之词,但是,这个词语背后的真相却让人倍感心酸。即使在家里,女子也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否则会被认为是轻佻,不礼貌。一般人家里都有一间闺房,女人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大都在闺房里完成。
既然女子不能轻易与人见面,那么,如何为其择选夫婿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人家就会在闺房墙壁上凿出一个小洞,每当有男孩子来家中相亲时,女子就会通过这个洞来一窥男子的样貌,判断其是否符合自己心中的择偶标准。当然,就我看来,这可能都算是比较开明的家庭了,大多数家庭,女子也许连看一看的权力都没有,终身大事完全由父母一手定夺,这真是太惨了。
这还不是最惨的,要说古代人对女子最残忍的一种礼教,那非缠足莫属了。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
可以说,缠足后的女子所遭受到的身心之痛没经历过的人是不能想象的,而她们还不能对此稍作抗议,还要将其视为一种好事心安理得地接受下来。不用说,缠足肯定也是男子们为了不让女子出远门所想出来的阴招。
在古代,不出门的女子往往得到人们的赞扬,并且,通常认为都是身份地位比较高的女子才不出门,那种连家门口的路都不认识的女子,就是时人所认为的道德楷模,而那些经常出门的女子大多为家庭条件不好之人。
也难怪近现代女人都说要追求各种各样的解放,其缘由正在于:她们古时候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实在是太多了。
参考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列子·杨朱》、《论语》、《开元天宝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