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等于闭关锁国吗 明朝海禁的根本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海禁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首先要区分一个概念,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则包含海禁。有的人认为闭关锁国政策源自于明朝海禁,个人不赞同这种说法。明朝海禁不假,但它并不是闭关锁国,只是局域性的贸易封锁。真正闭关锁国的是清朝,清朝统治者时期施行的一种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
明朝“禁海令”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明朝朱元璋时期就颁布了“禁海令”,其主要目的是出于政治上防范日本的需要和经济上重商主义的考量杜绝贵金属外流,在对外贸易上除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
当时的政治局势相对复杂,明朝建立初期朝局相对未稳。此时正值日本诸侯割据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诸侯势力组织武士、商人、浪人等不断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甚至出现与明朝政府官员私通谋反的情况,例如胡惟庸案等(史学家对此存疑)。当然,这里也不乏朱元璋对于明朝初建时期政权不稳、对朝臣猜忌等因素在内。而作为上承元朝的汉族政权,北元残余势力无疑是明朝建国后的第一隐患势力,朱元璋和朱棣时期的多次北伐都是为了彻底消除这个隐患。
朱元璋颁布“禁海令”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是受到当时政治环境局势的影响。在对付北元残余势力的同时,利用“禁海令”大大降低倭寇对于中国沿海地区的影响和骚扰,是朱元璋对于当时局势做出的判断抉择。虽然“禁海令”的出台大大限制了民间商贸与海外的交流,但这种经济贸易上的对外交流并没有完全被阻断。“朝贡贸易”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明朝与海外经贸交流的唯一合法途径,而“朝贡贸易体系”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完善和进步。
不可否认,明朝海禁一定意义上是闭关锁国的一种形式,其对于明朝与世界的交流有着影响,但因为其封锁有着特定对象(倭寇),因此这种影响只是局部小范围。况且,朱元璋颁布海禁令的时间,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早100年左右,因此,海禁对于西方世界也没任何影响,根本不存在所谓“拒绝先进文明”的成分。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
“闭关锁国”政策,是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孤立主义。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清朝统治者施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不可否认,清朝前期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泱泱天朝大国名副其实。然而这种局势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在逐步转变。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对于世界先进的一些科学文明技术有着主观的排斥和鄙夷,是中国近代社会与世界逐步脱节的重要因素。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对于潜在的威胁隐患采取“乌龟壳”式处理方式,利用“闭关锁国”逃避现实。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之一。
封建社会发达的农业经济是支撑整个王朝的重要经济手段。因为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稳定,让清朝统治者对于外来商品,尤其是一些新鲜的事物缺乏“兴趣”。甚至拒绝一些新鲜事物的流入,排斥这些先进技术和交流。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帝国的崛起,以及逐渐成熟发达的航海技术,清朝统治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这种威胁不再是单纯土地接壤的邻国政权,而是来自于全世界各国列强。加上始终贯穿于整个清朝的反清势力的存在,清朝统治者施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出于一种消极自保的目的。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承明制,清朝在继承了明朝海禁的基础上,更是“青出于蓝”的施行了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这与当时世界发展的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和联系,但清朝统治者没有客观认识到这种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最终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