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之死一直争论不休 顺治皇帝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顺治之死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顺治提前亲政。顺治帝,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本该大展宏图、安定兴邦,但却在23岁的大好年华猝然驾崩。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不仅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顺治帝的死亡?
关于民间说法,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天花之死”,并且,此说法也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不过,还有不少人认为:顺治曾出家为僧并圆寂于五台山。一时,顺治之死争论不休,时至今日,依旧未辩出真正死因。
近年来,随着后世对满清历史的不断解构,人们对于顺治之死,有了全新的猜想。
据悉,近年现世的一本《延平王起义实录》,其内容则交待:“顺治帝是被郑成功炮毙而死。”这与早前民间所传的说法不谋而合。
当然,仅凭一则密启,是无法证实该说法的真实性。但笔者觉得,既然在此之前,民间早已流传“顺治帝死因”,那么此事绝非空穴来风,定然有其缘由。若要得知事情真相,我们不妨先从当时事件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此说法的真实性。
首先,学术界普遍认为顺治帝并未到过厦门。那么,民间所传的“炮毙厦门”的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当时的背景是,顺治帝刚入主中原,他既要稳固新政,又要顾忌南部的郑成功势力,操劳甚多。
对于满清政府来说,盘踞海上的郑成功部无疑是心腹大患。顺治帝曾多次遣使招揽郑成功,均遭拒绝。公元1660年,顺治帝终下决心,征调大军围剿郑成功军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民间传出顺治帝死于对方炮火之下。
但是,根据正史记载,满清围剿郑成功部时,顺治帝并未离开京城,更别说亲临厦门了。既然如此,民间为何会把顺治帝之死与郑成功扯上关系呢?其实,里面的原因很好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在满清调兵围剿郑成功时,详细的作战过程并未记载。即是说,当时有关于这次战争的记录文献很少,仅知的《先王实录》、《海上见闻录定本》等书,皆是内容笼统,缺乏严谨性。甚至,在这些书中,许多清军将士的名字相互混淆,真假难辨。
比如,《海上见闻录定本》有“昂邦章京”,《先王实录》有“昂拜章眼红”,看得出来,两本书所描述的名字互有不同。但是,从文字推解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名字都对应着同一个人。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汉满文化的差异,导致诸多撰文学者无法准确记载满族人名。
如此一来,寻常百姓在观阅这些书籍时,极可能会把其中的一个名字当成顺治帝。所以,这才有了“顺治帝炮毙于厦门”的说法。显然,民间传言多有不实,但是,话又说回来,仅凭死者名字与顺治帝相似,就断定“顺治帝炮毙厦门”,未免有些草率。
后来,有学者解释称,民间之所以对此选择相信,是因为:当时的确有“大人物”到访厦门。据《清史稿》记载,厦门之战中,曾有一批满清贵族赶至战场,指挥作战。其中,有皇亲国戚、国之重臣,还有一位努尔哈赤的侄子。
可见,这批“大人物”的到来,令外界揣测不断。尤其是后来交战中,满清的这批贵族大多战死,郑成功的手下将士以为击杀了顺治皇帝,就把此消息密启给郑成功,从而使“顺治帝炮毙于厦门”的说法就此传开。
尽管以上两个原因,仅是推测,但是,却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顺治帝之死,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与郑成功无关。而且,在公元1660年交战的时间段内,恰遇其宠妃病逝,顺治帝万分哀痛,在葬礼及道场的连番折腾下,他最终身心俱疲、倒在了病床上。据了解,宠妃病逝后不久,顺治帝即患上天花,挺至次年二月驾崩。
当时,满清朝内有一位传教士,名叫汤若望。
此人对于顺治帝有着十分良好的印象,审慎、公正、思维敏捷,是汤若望对顺治帝的直接印象。不过,顺治帝也有着不少弱点,如:好色、气躁、封建迷信等。汤若望一直希望把顺治帝转化为天主教徒,不过,在不久后,两人关系逐渐走向陌路。
最后,至于顺治死因,“天花”是目前学者较为认同的,也是流传度最广的说法。据时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王熙,在自己的私人笔记《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帝突然病倒,而且病情有些严重。第二天,王熙就被召到了顺治帝当时的寝宫——养心殿。
正月初六的子夜时分,顺治帝再次把王熙召到了养心殿,表示:“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拟诏书... ...”顺治帝临终前,要求自己死后按照祖制火化,并且希望由佛家人员主持相关典礼。最终,顺治帝的遗体火化仪式,由顺治帝生前最崇拜的佛教禅师昂溪森主持。
如今,顺治帝之死,依旧是历史谜团,若想进行破解,唯有依靠当代学者们对满清历史不断剖析研究,才能获知真相。
参考资料:
【《延平王起义实录》、《先王实录》、《海上见闻录定本》、《清史稿·卷四·本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