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田单复齐时就剩下两座城池 田单是如何复国的

你真的了解田单复齐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田单复齐,单从军事上分析,就是一头雾水。

除了英雄主义的赞歌就是小人多作祟的权力游戏,但这些根本不能解释一支即墨城中军是怎么击溃燕军、光复齐国的。

田单复齐,一句话、四个字。然后,齐国千里之地、七十余城就光复了。

燕战国虽然是七大战国中最弱的,但也是七雄之一,经历燕昭王改革,已经锤炼出了一支蓟北精兵。国力正上升、军力正彪悍,而且是举国倾兵,在其他四国的配合下已经灭了齐战国。

而此时的齐国,就剩下即墨(今山东平度)和莒城(今山东莒县)两座城池,连齐湣王都被杀死了。

PS:《战国策•齐策》摘录,”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田单复齐,齐国七十余城皆已光复,但聊城始终攻不下来。燕国的聊城守将担心燕王猜疑、担心归国别杀,于是赖在齐国不走。而聊城燕军之所以最难打,就是因为这伙人有国不能回。因此,可以判断燕国早就占了聊城,齐国就剩下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一座由田单坚守、一座由齐襄王坚守。

田单反间计而燕国换将、即墨火牛阵而燕军完败,这些都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讲道理。故事虽然精彩,却解释不了问题。然而,讲故事的成本足够低,而且最能被受众信以为然,一听是这么回事,然后就信了,于是故事就成了历史。但讲道理的成本就太高了,你得对比燕齐两国、两军,还得仔细叮问各种细节,甚至还要结合当时人心形态,关键是你得逻辑自洽地给出说法。史书就是写简略的记叙文,根本就容不下多少文字来揭示太多复杂。

但是,我们却必须往道理层面去追问而不能满足与故事提供的愉悦体验。否则,就理解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虽然细节已经淹没难查,但大势中还是能够为简略历史做出注解。

要解释齐国为什么能以两城复国,就必须先解释乐毅与燕国为什么用了五年时间都不能攻破即墨和莒城。

原因就是乐毅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在济西之战后遣散了五国联军。

以燕国的实力,只能被齐国吊打,燕昭王明君、乐永霸名将,这些统统没用。战国战争就是死缠烂打,而竞争越残酷、打法就越相似。所以,战争竞争就是拼国力、拼战士、拼战心凝聚力,所谓的名将、兵法要么是实力的注脚、要么是幸存者偏误。

但燕国之所以能够灭齐,不是玩战争手段而是玩外交手段。但前提是齐国得极为配合,而偏巧齐湣王就是一个妄人,把能得罪的人全给得罪了。最不要脸的就是:趁着五国伐秦(齐、燕、韩、赵、魏),他把宋国给占了。于是,燕昭王、乐毅和苏秦这个君臣铁三角一通捭阖操弄,就组织了五国联军,没啥可说的,就是要揍齐国而且还要猛揍。公元前288年还是五国伐秦,公元前285年就是五国伐齐了,你就说齐湣王是怎么玩的吧。这个过程中,楚战国一直没露脸,本来可以做齐国盟友的,但也被齐湣王给得罪了。所以,后来就是坐山观虎斗,你们中原人套路深、我们楚国人玩不了。等五国联军把齐国打残了,楚国就赶紧收割淮北之地这个硕大果实。

燕国灭不了齐国,但五国就没啥问题了。没有名将称雄、没有兵法精妙、更没有什么英雄故事,我就是人多,我人多就是欺负你人少。于是,在济西决战中,五国联军就消灭了齐国的主力部队。齐国不是秦国,要实力没实力、要天险没天险,所以一战之后就国门大开,然后等着被灭。

但此战后,乐毅开始耍滑头了,认为齐国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了。于是,他就把其他四国给忽悠走了,当然得给钱、没钱人家肯定不走。其他四国当然不是见钱眼开短视之辈,你给钱我就走,这根本就不符合战国逻辑。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秦国。秦国这家伙看你们已经打乱了,就赶紧折腾三晋。齐国对秦国是越国以鄙远,而秦国远交近攻的国策也不允许自己图谋齐国。但三晋就不一样了,秦国能揍死三晋就不会给三晋留一口气。在乐毅殖民齐国的这段时间里,秦国是拳打三晋、脚踢楚国,把燕齐以外的其他战国打了个遍。所以,乐毅能够把其他四国给忽悠走,燕国也能在齐国殖民五年。这是历史给乐毅和燕国的机会。

但,这个机会虽然难得,但也有问题。那就是燕战国自己灭不了齐国。因为燕国的体量太小,而齐国的体量太大,给乐毅一个齐国、他也消化不了。而在当时,这个问题还不严重,因为齐国已经被打残了,只能挨揍、不能还手。

乐毅的这个失误说得有点儿多了,主要是得交代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齐国灭宋招来五国联军,燕国灭齐为什么没人搭理。

乐毅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分兵攻打莒城和即墨。但这个两个地方都不好打,因为实力非常强。齐国五都,分别是临菑、平陆、阿、即墨和莒。齐国但凡列国征伐,就是五都出兵。齐国灭燕的时候,就是五都主力会同燕齐边防军的组合,五都兵当然是最硬王牌。所以,五都不是简单的五座城市,而是齐国的五大军区,是能够出重兵集团的地方。

王(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于是,简单概括当时形势:乐毅虽然占了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就剩下两座城池了,也就是即墨和莒城,但是,这两座城市却拥有齐国五分之二的军事力量。齐国虽残破,但即墨和莒城的力量肯定更强,因为被打溃的齐军也要往这里跑。

而楚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发兵援齐了,楚兵进入莒城。但楚国也不是仁人君子,这时候齐国就是破鼓万人捶,于是楚国的前线主将把齐湣王给玩死了。但是,没事。后来莒城父老又立了齐襄王。齐襄王好坏不论,关键是齐国已经不可能再出比齐湣王更差的国君了,齐湣王就是昏君的底线。

你乐毅把即墨和莒城捆在一起打,就一个也打不下来。举国燕军怎么就打不下来了?原因就是占了齐国七十余城,城城都要派军镇守,而燕国本身的兵力就不够。但齐国剩下的这两座城市至少能够集中齐国五分之二的兵力。所以,两个一起打,根本就打不动。

乐毅的第三个错误就是输出暴力还没结束就开始输出秩序了。燕国要吞并齐国,就必须输出秩序,否则建立不了统治。于是,乐毅在遭遇阻力之后就放慢了对即墨和莒城的进攻,开始搞攻心化齐。乐毅经略齐国五年时间,其主要工作不是攻城而是化民,具体操作就是输出秩序。这个思路是对的,但问题是齐国一直就没死,不仅有两座坚城而且还有了新国君。这就是输出暴力不彻底,乐毅自己给自己挖坑了。

然后,再讨论田单是如何复齐的,简单认为就是靠两座城市就能光复齐国,这就是天方夜谭。但实际的历史根本就不会这么简单。

趁着五国灭齐,楚国抢了淮北之地,可以说是收益巨大。但接下来楚国就会踏实呆着吗?这个不可能。秦国和三晋都顾不上燕齐之争,而楚国却完全顾得上。公元前284年,齐湣王莒城被杀,楚国势力被赶出齐国。公元前280年,秦国开始折腾楚国,但楚国割让汉北及上庸地,然后秦楚就不打了,秦国又去折腾三晋了。到了公元前279年,才出现燕国换将而田单复国。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80年,楚国就没啥事。直到公元前279年,秦国才又开始折腾楚国,这时候才是大折腾,直接把楚国国都给占了。而战国是大争之世,谁也不会没事浪费光阴。所以,楚国在干预燕齐相争这件事上,不仅有时间而且有能力,关键是有动机。楚齐交界而楚齐交恶,邻国就是仇敌。但楚国宁愿面对一个羸弱的齐国也愿意面对一个崭新的燕齐大战国。这是楚国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楚国一定对田单和齐襄王进行了物质上的援助,楚国可以不出兵,但一定出粮、出钱、出辎重,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燕国彻底吞并齐国。

所以,乐毅灭齐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田单复齐也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甚至都不是两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一定要把战国时代看成一个关系复杂且尔虞我诈的关系网。否则,很多战争问题就根本没法解释。

还有一个就是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背景就是人心。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秦始皇攻灭六国,但大秦帝国短命而亡。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然后就是六国复辟,根本就没有陈胜吴广这支农民军什么事。原因是什么?

大秦之所以迅速解体,是因为六国人心;陈胜不能为王,也是因为六国人心。六国百姓只认六国的王,既不认大秦皇帝也不认陈胜吴广。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统一六国。而六十年前呢?六十年前,这个人心就更强。这里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古之人心到底是一个什么逻辑了。简单说,就是天下百姓是怎么对待忠诚这个问题的。

还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解释这个问题吧。因为你用今人的人心根本就无法类比探求古人的人心。

春秋之时,晋国大将中行穆子率军围攻鼓国。鼓国肯定是打不过,于是鼓人就要献城投降。但是,中行穆子不同意,让鼓人好好守城、迎接晋军辣手摧花。中行穆子这个没道理的举动,到底是什么道理?投降不行,非要攻城,他到底在想什么?

原因就是:鼓人投降,肯定要与中行穆子做交易。接受城池,答应了他们的交易,就是与奸人为伍;接受城池,却拒绝了他们的交易,就是失信于人。无论怎么做,都是道德困境。这就是所谓的“非事君之礼也”,都对不起国君。

这是中行穆子的逻辑,那么鼓国就没有中行穆子这种事君以礼的人臣吗?当然有,这个人就是夙沙釐(lí),而且这个人讲的道理才真正揭示了古之人心的底层逻辑。

中行穆子攻下鼓国,然后为鼓国新立了国君,告诫鼓国百姓好好辅佐新国君。之后,中行穆子就带着鼓国原来的国君鼓子鸢,准备回晋国了。这时候鼓国大臣夙沙釐却非要带着族人跟着鼓子鸢一起去晋国当俘虏。中行穆子就质问夙沙釐:鼓国还在、鼓国也有了新国君,你这个鼓国大臣为什么不留下来辅佐新国君治理鼓国?为什么非要跟着鼓子鸢呢?夙沙釐则言:

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夙沙釐忠于的是鼓国国君,而不是鼓国土地,自古从来只有君臣而没有土臣。“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我把我自己交给了国君鼓子鸢为臣,就不会有二心,我的名字已经被国君记录在册,所以就必须以死相报,这是“古之法也”。

从夙沙釐的回答中,我们就能够推理出古之人心的底层逻辑。精英士大夫,忠诚的是国君而不是国土,也就是忠于人而不是忠于地。所以,齐国田单的忠诚逻辑就是忠于国君齐王而不是忠于齐国土地。这是士大夫,那么普通百姓呢?他们忠诚的是齐国田氏家族,而不是齐国土地。

在古之人心中,忠于君还是忠于国,不是一回事,是分开讲的,而且忠于君要强于忠于国。这个逻辑肯定不是绝对的,而且以后则是忠于国要胜于忠于君。特别是的孟子的观点占了上风以后。但,就当时的齐国百姓而言,他们更忠于齐国国君而不是齐国土地。所以,燕国占领了齐国的土地,既输出了暴力又输出了秩序,但还是不能化齐归燕,因为始终征服不了齐人的人心。

于是,田单复齐,只要击破围攻即墨的骑劫所部,就能引发整个齐地七十余城的光复大战争。原因就是这个人心的逻辑,才是齐国能以两城实现复国的根本所在。

最后总结:

战国战争就是死缠烂打的,实力说了算,而燕国的实力不仅吞不下齐国甚至也灭不了齐国。

战国关系则是错综复杂的,战争之外还有各种纵横捭阖,于是集中五国之力的乐毅就能灭掉齐国。

但乐毅却不能化齐为燕,齐国虽然仅余两城,但这两城至少可以提供五分之二的齐国军事力量。除了实力的不允许,还有人心的不允许。

在灭齐与化齐的过程中,乐毅在战略上遣散了五国同盟、在战术上左右开弓、在手段上提前结束了暴力输出。这是乐毅所犯的错误。

齐国残存两城而不死,楚国的干预必不可少,而其他战国也应该干预,这是乱世竞争的逻辑。但是,秦与三晋顾不上,因为这四个国家也在死缠烂打。

齐国之所以能够复国,一个外部支持就是楚国,但关键是一个人心的逻辑。齐国百姓忠于齐国田氏家族,而不是齐国土地。所以,燕国以暴力输出加秩序输出的方式占了齐国土地,也没用,因为改变不了齐国民心。

而田单但能解除即墨之围、击溃骑劫所部,就会引发千里齐地的光复大战争,齐国人心所向,燕军只能狼狈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