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机关食堂 这个食堂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对古代机关食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工作餐

食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国语·楚语下》记载说:"楚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丈。"

长时间,甚至每个工作日为下属准备饭菜才可以称作工作餐。楚成王曾单独为"令尹"子文准备工作餐,可谓是最早的单位工作餐了,只是其他的官员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古代的机关食堂是官员们的一项福利,不仅节省了官吏中午外出或者回家吃饭的时间,又能体现出皇帝的关怀。

因此自机关食堂出现以后就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特色的机关食堂制度和文化。然而,食堂制度自唐代确立以后,此后的各代虽然沿袭了这种对官员有利的传统制度,但也因此滋生了贪污腐败等侵占政府财产的一系列问题。

古代机关食堂发展演变

唐代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中说:"古之上贤,必有禄秩之给,有烹饪之养,所以优之也"。

说明在唐之前就有工作餐的待遇了,古代贤明的帝王会用俸禄和饭菜来优待自己的臣子,同时也能说明,在唐之前工作餐只是作为皇帝奖励给少部分臣子的一项福利。

官员吃饭

汉代官员始有工作餐福利

据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食堂"在战国时期。《史记》记载:"孟尝君厚遇之,已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可见孟尝君为三千食客提供食宿算是最早的机关食堂了,也有记载楚国会在上朝时为宰相提供工作餐。

太官本来是专门负责皇帝饮食的机构,到了汉代却成了皇帝恩赐官员的一种方式。《汉书·贡禹传》记载如贡禹在享受太官的供养之后曾上疏感谢皇恩:"奉钱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廪食太官"甚至一度和大臣们的俸禄挂钩。

汉代实行的是高薪养廉的政策,官员们的俸禄极为丰厚。"太官"的存在也是皇帝优待大臣的方式之一。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大规模地运用,且没有形成制度保留下去,因此汉朝的工作餐也是针对少数皇帝宠臣才能够享受得到。

唐代形成食堂制度

唐代开始,官员们在用餐方面的福利明显好了起来。唐朝状元崔元翰在《判曹食堂壁记》一篇中记载:唐太宗"克定天下,方勤于治",为了避免官员们饿着肚子上朝,唐太宗就在每天的早朝前提供一顿早餐,久而久之,在良好的效果下,就推行到其他地方了。

唐太宗

唐代的公厨分为三种,一种是皇帝招待一定品级的进京官员的"天厨",一种是宰相们办公地的"堂厨",还有一种是不出席朝会的各个部门的官吏在本部门内食用的"百司官厨"。《唐会要》中记载,唐高宗时期,宰相们也曾讨论过"政事堂供撰珍羹"的问题,讨论的内容为是否削减工作餐标准,但是有人提出丰盛的工作餐是皇帝对忠臣的恩宠,对中枢机关的重视,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

到了晚唐的时候,政府为官员提供工作餐已经成为了定制,从百司到郡县的各个部门,每个单位都有了自己公厨。既然有利于官员们的工作,解决了官员工作时用餐的不便,食堂制度的推广就受到所有官员的赞同。唐代食堂制度成为定制,也为此后的朝代提供了参考,食堂制度自出现后便基本没有被撤除过。

唐代后的工作餐:明代礼节最繁琐,清代最奢侈

唐代以后的朝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种工作餐制度,宋代把官员的工作餐称作"廊餐"或"廊下餐",因为文武官员分别在左、右勤政门的东、西廊下用餐,场面还很浩大。明代初期,明太祖也为上朝的官员们配备了工作餐。

但是,在奉天门等就餐地吃饭时,大臣们需按照品级在固定的地方吃饭。而且吃饭的礼节颇为琐碎,因此在礼部请求撤销工作餐时朱元璋就同意了,下令只在月初和月中吃工作餐。后来明成祖朱棣当上皇帝后又恢复了工作餐制度。

清代宴请

清朝时期的工作餐是最奢侈的。欧阳兆熊在《水窗春呓》中描绘道:"其肴馔则客至自辰至夜半不罢不止,小碗可至百数十者。厨中煤炉数十具,一人专司一肴,目不旁及"。

当时能够全天供应工作餐,餐桌上摆上百个小碗,每个厨师只负责做一道菜,可谓非常奢侈了。唐代后的机关食堂制度在各代都有不同程度地补充和发展,但依托于公厨出现的腐败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首先在饭菜的丰盛程度上越来越奢侈,其次一些相关的官员借着公厨的名义贪污国家的财富,这是工作餐的负面影响。

古代机关食堂制度利弊参半

古代帝王提供工作餐的初衷当然是好的,既能够让官员免去外出就餐的时间,又能体现圣恩,表现出皇帝对臣子的恩宠,但是如果工作餐过于奢侈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沦落为滋生腐败的土壤。

提高官员工作效率,方便官员在工作餐时沟通

在唐代之前的朝代是没有形成食堂制度的,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后汉书•钟离意传》记载,汉明帝曾在晚上到尚书台巡视的时候,看见尚书台的值夜官员在吃槽糠充饥,心有不忍,第二天便下令为尚书台值夜班的官员提供早餐和夜餐。但这并未形成制度沿袭下来,但也可以看出为官员提供工作餐的必要性。

唐代官员

唐代制定食堂制度,其目的在于促进官员们的互相沟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吃饭过程中官员们可以讨论工作,交流文学。宋代的"廊餐"过后,官员并不用马上办公,而是有一段时间可以休息,官员们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看书。

宋代史学家宋敏求在《春明退朝录》中说,在任谏议大夫时,每天朝会的廊餐过后,就会利用休息时间看唐宋史书,最后用自己的见闻结合读过的书,著成《春明退朝录》。官员们在办公处吃工作餐,就免去了家人送饭的时间或者外出就餐的时间。节省出来的时间既可以休息一下以便下午的工作,间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可以看书充实自己的知识。

节俭的官员可以把工作餐“打包”带回家

古代的官员并不一定是富有的,反而很多官员只能依靠自己的薪水来养活整个家庭。《三国志·吴志》中就记载了"陆绩怀橘"的故事,陆绩在拜访袁术的时候,把袁术招待他的橘子藏在袖中,临走时橘子掉出才向袁术解释实情,他想把橘子拿回家带给母亲品尝。因此陆绩可以说是把工作餐"打包"带回家的第一人了,但也可以看出陆绩和很多官员是并不富裕的,允许官员把工作餐打包带回家可以看做为他们家里提供一定的粮食资助。

唐代赵璘所著的《因话录》中也记载了一个名为庾倬的官员在洛阳当官时,因为洛阳物价太贵而常常把自己吃不完的工作餐带回家给自己的姐姐吃,刚开始遭到了同事的嘲笑,但当同僚得知事情后都对他的态度加以赞叹。

古代官员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官员的"廊餐"是非常丰盛的,而且量还很大,一个人完全吃不完。至于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就看官员本人的意愿了,穷苦的官员当然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把饭菜打包带回去和家人分享,这也算是对家里不小的补助了。

太过丰盛的工作餐滋生腐败

简单而又营养的工作餐当然为了提高官员的工作效率了,正如《判曹食堂壁记》中记载,柳宗元曾言:"堂之作,不专在饮食,亦有政教之大端焉"。

工作餐的便利在于提供了轻松和睦的环境,官员们可以吃饭的时候沟通工作。但随着食堂制度的沿袭,也有官员借着工作餐的名义贪污、中饱私囊。像"廊餐"这样的工作餐是由皇宫提供,几乎没有从中作梗的可能。

但是地方官署就不一样了,公厨的支出并非严格规定的,这就使有些官员借着公厨的名义窃取国家的财产了。柳宗元在《盩厔县新食堂记》中记载,有的官员"月权其赢,羞膳以充",用公厨名义获得的钱财,除了用于置办工作餐外,把剩下的都贪污到自己名下。

奢侈公厨

即便没有贪污,像清朝的一些地方。每天到半夜都提供工作餐,每个厨师只做一道菜,桌子上摆百十个碗。光绪时期,京师督察院的陈御史每天吃饭时间必到,风雨无阻。从这也可以看出清朝工作餐的豪华,这样的奢侈公厨也是对国家财富的浪费和消耗。

总结

整个封建时期都面临着粮食生产水平低下的的困境,即便非常富庶的朝代或者时期,普通百姓也不过能够每日三餐罢了。大多数时候,百姓都是每日两餐维持生计。皇帝规定了食堂制度的初衷当然是为官员的工作提供便利,也算是对官吏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肯定和抚慰。

合适的工作餐给官僚们提供了议论公事的非正式场所,《全唐文》中指出从京城的百司,到各地官府曹署的公厨,并不仅仅是让官员吃饭,而是让他们评论公事。但到后来明显工作餐制度背离了设立的初衷。

《于成龙》中灾荒时期百姓们食不果腹,官员们却享受丰盛工作餐的故事并非虚构。唐代诗僧王梵志作诗感叹道:"仕人作官职,人中第一好。行即食天厨,坐时请月料。"因公厨滋生的贪污腐败问题归根结底,因各朝各代并未在工作餐的规格和公厨支出上做出严格的规定,以致于被一些官员钻了漏洞。食堂制度的完善不应该只体现在官员福利上,更应该具体到财政支出上。

参考文献:

1、 《判曹食堂壁记》

2、 《汉书·贡禹传》

3、 《虔州孔目院食堂记》

4、 《唐会要》

5、 《盩厔县新食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