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中关村到底是什么地方 中关村最早叫做什么地方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末中关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古代封建制度体系下,延伸出了一个奇特的人群——“宦官”,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聊你不知道的这个特殊群体的残酷人生!
太监的等级与福利制度
在古代,官员有品级,其实太监也有品级,通过看他穿的衣服就能看得出来。一般来说,伺候皇上的太监穿的都是花里胡哨的绸缎,打杂的小太监按规定只能穿布衣、布鞋。二品太监的衣服上缝的图案是“鹤”,二品以下的太监通常图案是“凤凰”和“孔雀”,宫中只有总管太监能穿长靴,其余的都得穿短靴。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特别的人,就是大太监李连英,出门办事都是头戴红帽子,穿着黄龙上衣,可见地位之高。
清代太监的工资分为三部分,月例、月米、恩加钱。月例就是固定的工资,月米就是生活补贴,恩加钱就是奖金。乾隆三十四年编的《国朝宫史》,里边就记载了太监固定工资的标准,工资最高的是敬事房大总管,一个月八两银子,另外还有公费银一两三钱,大米40斗,按照清代中晚期一两银子折人民币两三百。也就说四品太监固定工资差不多是2400左右,同样四品的文官固定工资,加上养廉银月收入是6万,年收入是70万。所以说你别看都是当官的,工资是天差地别,官职一样的也不行。
普通太监的工资,跟她们入宫时间的长短和绩效考核,分三个等级,一等是每月三两银子、15斗米,二等是每月二两五钱银子、12斗半米,三等是最少,二两银子、七斗半米。所有的普通太监每个月还有六钱六分六厘的公费银子,这数还挺吉利,整个一“666”啊。当时的太监也有类似于现在的年终奖、优秀员工奖、过节津贴这些福利,还有来自主子的额外赏赐。太监在宫里边包吃包住,也不需要养家,所以这点收入勉勉强强也算够花。
不过这都是正常情况,太监要是一不留神也有可能停薪、停职。清朝太监的医疗制度很不人道,太监们一旦生了病,不管你是官大官小,都会被扣发、停发工资,病的时间越长,工资逐渐递减,直到停发,病一年以上那一个钱都拿不着,甚至还会革去官职或者是降级处理。所以皇宫里的太监只要得病,就意味着降职、减薪,所以说到底太监也是为皇上打工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宫里当奴才伺候主子,年纪大了没有劳动能力,皇宫里不养闲人,所以这些个老太监会被逐出宫外。
出宫后的太监如何生存?
那么离开皇宫的太监是如何生存与养老呢?大多数太监不仅要承受身体之痛,还得忍受一辈子的孤独。你看一般人进宫当太监,那都是生活所迫,就像李连英虽然有钱有势,但出身也是贫寒。9岁进宫,不过为人聪明、对主人有忠心,才会混成那样,要不然的话也跟那些太监一样,结局很悲惨。因为在古代太监被称为是不完整的男人,不能够传宗接代,所以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歧视。清朝的时候,太监被称为“老公”。
不知道现在为啥演变成丈夫的意思了。反正过去管太监叫老公,包括唱戏,比如说后台上四个太监,后台就说上四个“小老公”,谁演大太监呢,后台写上也是谁演“大老公”。在古代,谁家要有一个“老公”,那是奇耻大辱,不能进祖坟的,而且墓地也不愿意接收太监,大伙觉得晦气,影响风水。当然也有很多太监很小的时候,就被拐卖进宫的,他们自己也不记得家在哪。所以太监退休以后,只能在北京找个地方养老,死了之后就埋在附近,所以北京城隐藏着非常多的太监墓群。北京文物局统计过,北京最少有超过570多座的太监墓,覆盖了大半个海淀和石景山区。
北京很多地名跟太监都息息相关。比如著名的中关村,这“关”字现在都说是海关的关,其实过去这“中关”俩字,“关”其实是“官”,“中官”那指的就是太监。当年最早中关村叫“中官坟”,后来感觉不好听改叫“中关村”。比较有意思的是太监的墓碑大多都是一样的,都刻着四个字“万古流芳”。不过这个墓志铭其实来说有点尴尬,你太监们怎么万古流芳?当然这是个美好的愿望吧!
太监如何娶妻?
除了丧葬以外,养老也是太监们退休之后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在退休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太监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太监们因为知道自己老了以后,很难有亲人可以依靠,所以早早的就为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做了打算。清宫里面混得最好的,叫“多领事”,相当于总管,这些个有钱有势的大太监,当差的时候攒了不少的积蓄,往往会用这笔钱在宫外买个宅子,算是有个养老的栖身之所。有的还娶了老婆,古代的太监是可以娶老婆的。太监娶媳妇一般来说就是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帮忙打理家务,需要有个女人。另外,古代人其实很重视传宗接代,太监无法生育,所以长期以来都受到歧视,所以他们得到了权力、地位的时候,愿意改变这种状况,怎么办呢?就通过娶妻,享受到普通的男人有家室的感觉。
还有的太监长期在皇室打工,也聪明机灵,眉梢眼角有的是活,知道怎么说话,所以有的时候当红的太监办事立功,皇上一高兴就会赏赐一个妻子,给太监一个安慰。据记载,太监大量的娶妻生子,应该是在东汉。历史上第一个娶妻生子的太监,是东汉时期的,这人叫“栾巴”。《后汉书》中记载栾巴:“阳气通畅,白上乞退”,这就是净身不彻底。他向皇帝辞官,然后娶妻生子,后来有个儿子叫“栾贺”,栾贺最终还做到了云中太守的职位。
再到了唐朝,太监结婚就很普遍了,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了。所以唐朝有一半的太监都有老婆,有的五品以上的高级太监,他不但有老婆,还有三妻四妾呢。唐朝时期太监的势力很大,所以娶的老婆有的都被封为诰命夫人。有一个太监叫“仇士良”,他的老婆“胡氏”被封为鲁国夫人。不仅如此,在唐代,太监娶老婆是有要求的,不是说谁都能娶。唐代的太监娶老婆,得找名门望族,这样太监就可以借着妻子的家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另外还是要求女方贤良淑德,还得守妇道,还要懂得教育子女,还得长得年轻漂亮。
据说当年唐玄宗有一个心腹叫“高力士”。爱看京剧的人,可能会有印象,有个传统京剧叫《贵妃醉酒》,杨贵妃喝多了,上场的时候,贵妃身边有俩太监,一个是丑角,一个是小生。这俩太监扮演小生的就是“裴力士”、办演丑角的就是“高力士”。当然了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高力士”那是李隆基的心腹太监,据说他娶的老婆长得又漂亮又年轻。反正除了孩子是收养的以外,太监的婚姻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当然这是唐代,到了明朝,太监大多都是成年以后才到皇宫入职的。所以太监娶妻纳妾的现象十分普遍。到了清末,太监结婚可是见怪不怪了。慈禧的心腹安德海娶了一个19岁的媳妇,慈禧太后不仅没有阻止,还赏赐了安德海很多的金银财宝。有人说了,这都是大太监,有钱、有势,可以明媒正娶,那小太监们怎么办呢?这些小太监为了解决感情问题,会找个宫女,大伙一起过日子,互相算是消除寂寞,宫里边管这种关系叫“对食”。
太监如何养老?
一般来说,太监没有办法有自己的至亲骨肉,豪宅可以买、媳妇可以娶,孩子怎么办呢?所以很多位高权重的老太监们,要想办法给自己找一个养老的下一代。有极少数太监是成家了以后当太监的,纯粹是为了挣钱补贴家里边,所以老了之后回故乡,他有亲生骨肉,因为他是先有了孩子后当的太监。但大部分太监都不行,只能另谋出路。古代宫中还有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制度,每一个老太监都在没退休之前培养一个刚入宫的小太监,把这小太监当亲儿子对待。其实培养小太监就是找一个将来能够孝敬他,给他养老送终的人,这个关系跟父子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方式,混得好的高级太监,收干儿子给自己养老,凭借自己的权势让别人把儿子过继给他。比如明朝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满朝文武,有一半管他叫爸爸。这势力太大了。东汉有个太监叫“曹节”,这曹节收养了一个干儿子,这干儿子给他生了一个干孙子,这干孙子可厉害了,就是后来的魏武帝“曹操”。民间有一传言,大太监李莲英有四个过继的儿子,给每一个人40万两白银、一大口袋珠宝,还有两个过继的闺女,每人得白银17万两。李莲英知道这些财宝,反正早晚也不可能都属于他,还不如拿出来多收点儿子闺女,老了可以养活他,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不过这样的大太监毕竟凤毛麟角,得混到高层才有这个可能。大多数普通的太监怎么养老呢?普通太监,他为了避免孤独,最后一般来说都是到庙里边去抱团取暖。庙里边就相当于是养老院。明朝开始就有给太监养老的寺庙。明清两代北京新建了2000多座庙,大约有1/7都是太监们建的养老院。那么太监们为什么愿意去寺院里养老?因为宫中的太监一生都在遭受欺凌,你哪怕混到高层了还是让人看不起。所以太监很多心理上都会有一些扭曲。而寺庙这个地方,太监们住很合适,可以在精神上有所寄托。
比如道教“白云观”他就有“阉九节”的传说。传说有个修行很高深的全真道士“邱元靖”因无法拒绝朱元璋御赐美女,于是自阉其身。所以道教认为阉割,就跟剃头出家修行是一样的,很自然。所以这种说法让太监们在心理上得到了不少的安慰,所以太监很愿意在寺庙里边清清静静的度过晚年。还有一种可能,太监们都过惯了集体生活,跟和尚老道大伙一块继续生活,太监们互相有个照应,死了之后还能跟着做法事。不过寺院也不是说你想来你就能跟着来的,这得交银子。
乾隆年间就出现了太监组织的养老义会,专门为太监养老服务,运行机制有点跟现在的养老保险公司类似,太监想到寺院养老,你得在退休之前提前预定,你还有劳动能力的时候,每个月你把工资的一部分交给寺院,给他们供奉,或者拿出一部分钱捐给他们,得连续交满三年才行。这样的话等你退休了,你就可以直接搬到这来养老。
清末民初北京有几个寺院是以接收退休太监闻名的,最有名的是“万寿兴隆寺”,这个寺院就是上面咱们说的养老义会的制度,这里边还收的基本是中等水平的太监,相当于高级太监的养老院。还有一些寺院就是有财力的大太监,斥巨资买地皮建起来的,专门接受那些孤苦无依的退休太监,不要钱,他们把寺庙附近的土地也给买了下来,通过出租土地房屋的钱,来维持寺院的生计。
清末民初的大太监“信修明”,是个秀才,有文化,他在宫里边呆了10年,后来还写了一个回忆录,讲述他成立了一个“恩济慈保古会”,专门免费收养太监的事情。出钱建寺庙的大太监里边最慷慨的人叫“刘诚印”,他资助的庙有30多座,因为他是道教徒,地位又仅次于李连英,所以在他的影响下,清末很多太监都信道教,京西规模最大的太监养老庙是“立马关帝庙”,这里接纳了很多老太监,更像个慈善机构。慈禧后期的太监二总管“孙玉贵”就落户在这,他用自己攒下来的银两在寺庙周围买了680亩稻田,跟其他的徒弟还有太监们一块种田为生,一直到1926年去世。
这些太监们过去养老寺庙集中地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关村,中关村号称“中国硅谷”,多少个顶级高校在这,谁能想到大几十年前这还是个坟场呢?太监们退休出宫以后,合计着所有太监一起出资买地建养老庄园,于是看中了中关村这片荒郊野地,死后就被埋在附近。很多年以后,由于太监们也是远离故乡的绝户,这些坟墓没有人打理,也就荒凉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片被选中开发科学城,于是就大面积平坟拆庙。因为明清时期太监被称为“中官”,所以这里叫“中官村”,后改为“中关村”。
聊了很多太监的故事,说到底这也是一群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去紫禁城打工的人,大多数生平坎坷,领着最低的工资,忍受着严酷的工作制度,这一辈子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