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是且战且夺的后勤制度 元朝建立后为什么就开始转型了
对元朝后勤保障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拿破仑曾说“战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打仗除了比拼士兵以及各种装备以外,最重要的还是物资的完善与否。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具备这三点。
有些战争就是为了物资而战,比如明朝时,北元就曾经不断的骚扰明边境。其实,他们想要的就是封贡互市的权益。作为北元的前身,元朝在物资方面准备的就非常充沛。而元朝的物资供应策略,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且战且夺,无需多虑
“极目山川无尽头,风烟不断水长流”。这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在去往塞北会见成吉思汗时所做之诗。古往今来,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描写边疆苦寒的塞外诗。而铁木真正是在相对荒芜的蒙古高原上起兵,从此纵横欧亚大陆。其实,当时能够供给部队的物资很少。为了维持可持续发展,他们实行的是一种掠夺式的攻占。
1. 十字军是战争机器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大规模运输设备,而且蒙古高原又相对比较贫瘠。所以,他们装备的口粮大都是风干肉一类的。当然,每当攻克下一座城池,大家都会尽情的享受。比如在西征时,就曾经几度抢掠,尤其是旭烈兀在攻下叙利亚时,更是心狠手辣。
历史学家马修曾说当时的蒙古军队就像是嗜血军团,他说蒙古人没有人类的律法,同时没有任何的安抚政策。只是如同老虎和狮子一般凶猛的屠戮和劫掠。所以,西方人将成吉思汗与阿提拉并称为“上帝之鞭”。就是说在他们眼中,成吉思汗是上帝派来惩罚他们之人。
可见,当时的蒙古军队之气势磅礴。当然,人们对其如此畏惧除了他们强劲的战斗力之外,还有就是在占领城池以后,会开始打家劫舍。将其家中值钱的物件,全部抢走。
2. 弋猎为业,不常其居
在蒙古汗国建立以前,每个部落虽然都有士兵,但是多为家丁或者为了本部落的生存而战。所以,基本上不用考虑后勤问题。并且,他们征伐的距离也较近,不需要补充物资。而在建国以后,士兵需要衣物御寒,也需要粮食来维持温饱。其实,他们最为缺乏的还是武器。
而蒙古军队当时攻占下的国家、城池,相对而言比较富庶。而他们还需要继续征伐,若是从家乡再征调物资,有些困难。况且,蒙古高原上虽然水草丰美但是也不足以支撑数十万军队连年作战。
对于他们而言,最好的办法便是从自己打下来的地方掠夺。也就是以战养战,因为成吉思汗领导下的帝国,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并不高。为了缓解各种矛盾,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作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国家的长盛不衰。
其实,说白了元朝建立以前的蒙古汗国,很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两者都是类似于十字军团那样,并不是想要真正的治理一个国家。而是要将全部之人,变为战争机器。其实,主要还是当时的国家观念有些单薄,毕竟是多个部落联合起来的。
以战养战,其实就是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为刚开始就是以这种方式起家,后来也尝到了甜头。也就是说,元朝之前的蒙古没有考虑过可持续发展这件事。
(二)、国家转型,持续发展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宽恤爱人,亦可谓有仁心矣”。元世祖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的皇位争夺战中大获全胜,自此接任蒙古薛禅汗以及元朝开国皇帝,也就是元世祖。因为窝阔台去世以后,蒙古帝国内部就已经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迹象。
此时,又愈发严重。再加上窝阔台系不断的叫嚣,忽必烈的实际统治区域就只剩下了元朝。他这个蒙古大汗,也不过是一个虚名。
1.家国天下,意识增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皇帝为天下君父的人设便树立了下来。在他们的眼中,天下都是属于自己家的。所以也会倍加的爱惜。而以战养战的传统,由此便发生了改变。
元朝虽然是蒙古汗国的一个“子公司”。虽然他的皇帝,也是汗国的“董事长”,但是忽必烈想要建立的绝对不是军事殖民的国家。他非常希望在自己的治理下,这里能呈现出一番盛世的景象。
此时,以战养战,显然不适合元朝的发展情况。既然都变成了一个家天下的国家,而皇帝作为一家之主,肯定也这片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就此落寞。若是总想着向外扩张,民不聊生。而且,也已经没有土地可以占领了。
其实,在忽必烈执政前期,仍然想要用以战养战的方式生存,就像进攻日本或者攻击越南,但是这两个国家地势复杂,易守难攻。而且,地域狭小,并没有什么特别得占领的地方。所以,久攻不下之后便放弃了。
元朝并不是没有实力,将两者兼并,只是没有必要罢了。曾经忽必烈也设想过,把中原广袤的耕地全部变为牧场,好在身边的汉臣多加相劝,使其最终放弃了这种想法。以战养战,并不是合适的发展政策。
3. 汉化影响,颇为严重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元朝词人张养浩发出的感叹。同时,他也是忽必烈身边的谋臣。此外忽必烈从小接受汉人教育。刘秉忠、赵璧、张文联、张德辉等二十余人,他们有些是自元世祖幼年便跟随,对他后期的执政生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这些汉臣都是些儒士,他们从小学习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儒家学术所提出的呢绒也都是稔熟于心。所以,在辅佐忽必烈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指正其错误做法。忽必烈本人对于汉人文化也是十分感兴趣的。
这也成为了许多蒙古贵族反对让他的原因。正是在逐步汉化的过程中,忽必烈会决定改变以前的做法。他开始学着汉人那样,将整个天下都当成自己的家对待。没有哪个人,希望自己的家里乌烟瘴气,也没有哪个人愿意整天带着自己家中的青年与人厮杀。所以,对于战略物资的筹措方式,也自此开始发生了改变。
(三)、物产富饶,地大物博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疆域非常辽阔,而且单单中原地区和江南所生产的粮食,就足够使用。完全没有必要,再借着向外扩张的名义,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它已经不是那个在塞北的政权,而是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1. 无处可征,自给自足
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的四个儿子及其子嗣,都拥有了自己的封地。而这其中,拖累后裔忽必烈所占据着的中原地区是最为富饶的。其他的就是诸王汗国,就像察合台汗国还有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则是忽必烈的亲兄弟旭烈兀所掌管。
这几个国家,已经占据了欧亚大陆一半以上的领土面积,几乎所有富庶之地尽归其手。对于忽必烈而言,他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征讨。尽管还有东南亚的些许小国,但是当地地形复杂距离大都又较远,很难攻占。
最重要的是,打下来以后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反而还需要耗费人力物力无管理。北面则是西伯利亚平原,乃苦寒之地,也没有占领的价值。西面,是自己堂兄弟或者亲兄弟的地盘,况且鞭长莫及;东面则是高丽和日本。
高丽已经臣服,日本属于岛国,路途遥远且易守难攻,最终放弃。而且,岛上的各种资源也并不丰富。所谓以战养战,就是通过不断的战争来使自己强大,来化解内部的危机。显然对于元朝而言已无必要。
2. 设施配套,后勤完备
自从元朝建立以后,就已经开始转型。不再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军事主义国家,开始逐步的向封建皇权转化。忽里勒台大会的不再召开便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国家继承人不再需要草原式的民主决定,完全由皇帝本人决定。
其实,成吉思汗做的很多政策,都代表着其与过去的决裂。他仿照汉人,建立了很多的行政机构。“至元初,命统军司造兵,坏则诸万户行营选匠自修之”。当时的太仆寺以及军器监,就是掌管着全国的军用物资。
而在地方上,也设置了很多的机构。行中书省掌管着中央和地方的军备物资,内有武备寺,外有杂造局。在各路上,还有军屯田万户府以及屯田等等。因为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实际上已经代表着从那个以战养战的国家剥离开来了。
结语:
《孙子兵法》“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所谓务食于敌,就是在敌人的身上寻找食物。就是要不断地寻找敌人,对于元朝而言这种方法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它已经有了元汉杂糅的独特运行方式,不再需要通过打仗来维持基本运转。同时,也已经没有地方再供其攻伐。
参考文献:
《孙子》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