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读书 > 正文

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三则分享

毛泽东的小故事 毛泽东爱读书的故事三则分享

1.“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年幼时酷爱读书,14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家乡韶山能借到的书都读过了。一天,毛泽东正在地里干活,有个过路人来找水喝,随口说棠佳阁的藏书很多。毛泽东一听,忙问棠佳阁有多远。

过路人说:“远着哪!要走30里山路,山林中有野兽伤人,你可别一个人走山路呀!”

然而,第二天清晨,雄鸡初啼,毛泽东就起床出了村。爬上高坡,越过山岗,向湘乡县棠佳阁的方向奔去。

中午时分,他来到棠佳阁,棠佳阁的主人见毛泽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很是奇怪,一问才知是远道前来借书的。主人深为感动,立即把《盛世危言》和《新民丛报》借给毛泽东。《新民丛报》上载有梁启超的文章,倡导欧美民主思想;《盛世危言》提出中国富强之道是改革政治、发展工业、提高文化水平等,这使毛泽东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

读完这些书,毛泽东又去借新书。几年中,他几乎读完了棠佳阁的全部藏书。主人钦佩地说:“你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一生读了这么多典籍,你却只用几年。你这几年顶得上我几十年的工夫啊!只是路途遥远,实在辛苦。”毛泽东说道:“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的一生读书未断,甚至在战争年代,乃至极其艰苦的长征岁月里,都没有过间断。

在中央苏区时,萧劲光收集到《战役问题》《战斗条令》两本书,几次轻装,都没有舍得丢掉,一直背到延安。一次,贺子珍到萧劲光家串门,看到萧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就踱着方步,走到萧劲光的窑洞,神秘地说,“听说你这里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当萧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借去看看,一定还你。萧劲光晚年回忆此事,风趣地说,当时实在小气,感到好笑。

2.“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

1960年8月的一天,一早就下着大雨,来北戴河图书室借书的人不多,图书管理员小王坐在空荡荡的图书室里。

电话铃响了,打电话的人要借一本世界地图和几本书,说是要研究一个问题。小王抱歉地告诉他:“这几本书按照规定不能外借,您如果需要,可以到图书室来看。”

对方只好把电话挂上。这时,窗外的雨又下大了,“不会有人来借书了吧?”小王想着。

忽然,图书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个人带着风声雨水走进了图书室。他手里的雨伞流着水,挽起的裤脚也已经湿透。他把雨伞放到墙边,微笑着向小王走来,请小王把世界地图和几本参考书借给他看。当小王把书捧给这位同志的时候,她发现:居然是周总理!

周恩来朝她微笑地点点头。她喃喃地说:“总理,真对不起。我不知道是您要借这些书,我应该给您送去,不该让您在大雨里跑来借书,耽误您宝贵的时间。”

“哎,小同志,你把书管得很好嘛!”周恩来笑着回答她:“有一套制度,这样很好。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而且为了看书,淋点雨、走点路根本不算什么。”周恩来说完,就拿起书坐在桌边认真地查阅起来。

邓小平也很喜欢看历史地理方面的图书。出门必带两本地图册,一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一本是《世界地图》,到每个地方都要打开地图知道自己的方位。

3.“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

彭德怀元帅性格刚烈,作战勇猛,被毛泽东誉为党内的“猛张飞”。其实,彭德怀也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他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这里的“孔夫子”,就是书籍的代名词。

彭德怀早年虽上过一段私塾,但不久就因贫困辍学。他13岁到煤窑做工,闲暇时也不忘读书,之后的几十年,更是书不离身。

井冈山时期,彭德怀有很多仗要打,但他总要随身带上搜罗到的军事和政治书籍,挤时间阅读,有时在战斗间隙也会拿出来翻翻。他曾对通信员张洪远说:“没有文化干什么都难,等于睁眼瞎。我们天天打仗,不懂的事问不到先生,只有想办法多读些书,不懂就问书本。”

不仅自己坚持挤时间读书,同时还要求大家注意学习。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谁看书,可找我来借,不读书怎么行?”他怕有人借书只是装装样子,曾将一些书页用饭粒轻轻粘上,当他们还书时,他总要翻看一下。如果粘住的地方掀开了,他就会点头微笑。

有一次,一位同志来还书,彭德怀发现有些地方依旧粘住,就发脾气说:“你借的书根本就没看!”那位同志心虚地争辩:“您怎么知道?”彭德怀翻到粘着的书页说:“这不是嘛,我这里有点小科学试验,你看看!”那位同志红着脸说:“我明白了,下次一定改。”彭德怀眼睛一瞪:“你知道了我的秘密,可不要只把粘住的地方翻开,还是不看哟!”

“文革”十年浩劫中,彭德怀身遭厄运,但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书。他曾经对警卫参谋说:“我没有什么吩咐,就是惦记我那些书……”此后,彭德怀身陷囹圄,在狱中,他一直坚持看书,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还常写信给侄女彭梅魁,让她代购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