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秦国迁都到底是什么样的 究竟是政治需要还是自然原因

对秦国迁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从遥远的夏朝到近代的中华民国,“迁都”这个名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屡屡见诸史书。迁都的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因为自然原因,有的是因为政治需要,有的则是因为外敌入侵。

但不管是何种原因,迁都总意味着一个政权首都的迁移,而由于首都所具有的特殊的地位,因此迁都往往还将对一个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迁都经常成为影响历史发展的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重大事件。通过历史上的这些影响重大的迁都事件,我们可以管窥到中国历史的某些深层的东西。

秦国由弱变强,与秦国的三次迁都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次,战国初期,秦国都城一直在雍城,到秦灵公时,为了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灵公决定迁都于泾阳,作为雍都的陪都或军事性质的临时都城。

第二次,到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为了便于向东发展,秦国又将都城迁到栎阳,尽管它具有临时军事都城的性质,但是已将中央官署动迁于此。直至孝公时,终将政治中心迁入栎阳。秦之所以迁都栎阳,主要是出于对栎阳的特殊战略位置的考虑:栎阳位于渭河南北两岸贯穿东西的交通大道上,其北岸是一条当时连接秦晋往来的主要纽带;而且栎阳城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其西面有周人的旧都岐周、丰京和镐京,东西可沿渭河到达黄河以西远至河套的广大地区。司马迁说栎阳的地势是“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见当时栎阳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迁都栎阳后,经过苦心经营,秦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第三次,秦孝公继位后,立志奋发图强,广招天下贤士,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经过数十年的打拼,终于成为春秋五霸诸侯国中之强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决定迁都咸阳。咸阳北有九峻山,山势陡峭险峻,易守难攻,为天然屏障;南临渭河,水源充足。临近西周故都丰镐,这里开发早,农业颇为发达。遥盼终南山更是风景优美,特产丰饶。更重要的是,它处于东西、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秦孝公迁都咸阳不仅看中了她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物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政治原因:孝公当初采纳商鞅的建议实施变法后,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受到保守派和旧贵族势力的强力阻扰,他预料到,在栎阳将变法进行到底很难保证。因为当时的栎阳,旧贵族大都是由雍都迁来的,势力强大,盘根错节,他们当中许多人就是秦国的官僚贵族,手中掌握着事实上的权力,要扫除这些障碍,绝非易事。

秦孝公经过认真分析比较后,认为咸阳比栎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战略位置等方面都优越于栎阳,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要摆脱栎阳旧势力的困扰,一个最好办法就是迁都咸阳。事实也证明,这是秦孝公由陇山进入关中的第一步,为秦的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讲秦国的迁都是因为政治原因,其实究其真实原因就知道,那只是表象,真相是国都周围被过渡的开发,导致无法再容纳更多的人口需要造成的。

华夏讲可持续发展是从炎黄就开始了,开发自然要适可为止,要为子孙负责的发展理念,就像《孟子》中所说不误农时,不能幸福一代人,毁了万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