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后赵魏都有过辉煌 韩国为什么实力那么弱
对三家分晋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心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后迁至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对于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因为出自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三晋。不过,虽然经常被人们拿来相提并论,但是,三晋的实力却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战国初期,魏国是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甚至可以说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到了战国中期,魏国衰落之后,赵国则扛起了三晋的大旗,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可以和秦国相抗衡的大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后,魏赵两国都曾辉煌过,为何韩国却一直默默无闻呢?换而言之,韩国作为三晋之一,为何却比魏赵两国弱那么多?
一、韩国地理位置较差,一开始分得的疆域有限
首先,在三晋之中,韩国之所以成为最弱小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战国七雄最弱小的一个,离不开地理位置较差,疆域较小这一客观因素。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对于韩国来说,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韩国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三家分晋后,韩国的疆域不仅是三晋之中最小的一个,甚至还比不上宋国、巴国、蜀国、越国等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
对于韩国来说,疆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今山西省南部一带,至于山西省的中部和北部,则被魏国和赵国所占据了。二是今河南省北部一带,至于河南省的其他地区,则主要是魏国的疆域。更为关键的是,在消灭郑国之前,韩国在今河南省一带的疆域面积,无疑就更小了。因此,在战国时期,韩国的疆域可以说还不到一个省的大小。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战国时期的大国,基本上都跨有数个省的疆域。比如楚国的疆域进入到巅峰时期,可谓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再比如战国七雄相对弱小的燕国,疆域也包含了京津冀和辽东等地。众所周知,疆域面积较小,促使韩国的人口和耕地较少,这意味着韩国的兵力数量,也是三晋之中最少的了。
另一个方面,韩国的地理位置,同样比较差。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当然,在战国时期,因为很多小国基本上都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意味着战国七雄想要扩大自己的地盘,只能和大国之间展开兼并战争了。可是,对于韩国来说,因为自身的疆域本来就较小,周边又是大国环伺,所以其长期默默无闻,可谓再正常不过了。
二、韩国的变法不够彻底
对于战国七雄来说,变法是崛起乃至于称霸的最有效途径。比如秦国在战国初期是比较弱小的,甚至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但是,凭借着商鞅变法,秦国不仅夺回了河西之地,反而压制了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同样的道理,魏国在战国初期能够蚕食秦国的疆域,也是因为李悝变法带来的效果。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虽然在战国时期进行了申不害变法,不过,和商鞅变法比起来,申不害不变法显得不够彻底。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申不害变法”并没有触及变法的根本。
在申不害执掌韩国朝政的时候,其推行的变法内容,同秦国的讲求法度并不一样,而是讲求“术变”。这个“术变”而是以权术的方式,提升君主的威望,以此来制衡群臣。并且,通过术治的方式,达到选贤举能的方式。这样的情况,虽然使得韩国在短时间内强盛了起来,但是随着君主与申不害的离世,因为未能触及根本,使得这场变法最终无疾而终。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而就秦国来说,虽然秦惠文王除掉了商鞅,不过,商鞅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则得到了保留和执行,这成为秦国持续崛起的重要原因。
三、韩国缺乏人才
最后,在战国时期,人才对于各个诸侯国的强盛与否,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的燕国,因为燕昭王求贤若渴,获得了乐毅等顶级人才,这才可以五国伐齐,差一点就彻底消灭了强大的齐国。值得注意的是,在燕昭王去世后,乐毅离开燕国,这成为燕国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再比如齐国这一诸侯国,正是因为从魏国接回了孙膑这样的人才,这才能够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击败魏国,从而取代魏国,成为战国中期的霸主。不过,对于韩国来说,在战国时期,几乎没有什么人才,也即韩国本土没有产生多少人才,直到战国后期才出现一个韩非,可惜没能为韩国效力。并且,对于韩国的君主来说,也没有在战国时期求贤若渴,招揽周边的人才。
就韩非来说,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而且韩非原本也希望为韩国效力,屡次给韩恒惠王提建议,都未被采纳,灰心丧气之际,秦王嬴政却甚为赏识他的才华,便将韩非请到秦国任职。韩非的法家理论后来被秦王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一统六国。而韩恒惠王却自得其乐,眼睁睁地把如此天纵奇才丢给了自己最大的敌人。因此,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和谋士,几乎就没有什么和韩国相关的人物,从而长期默默无闻。而秦国正是因为聚焦了战国七雄中最优秀的一批人才,才得以笑到了最后。至于三晋之中的魏国和赵国,虽然没能成为最后的赢家,不过,因为各自也有一批优秀的人才,比如魏国的吴起、李悝,赵国的廉颇、李牧等,从而也曾在战国时期拥有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