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都有哪些人提出过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挟持天子号令天下诸侯,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诸葛亮在《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时候,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是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而曹操是在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为了争夺权力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公元190年关东联军起兵讨董,董卓把汉献帝迁往洛阳,自此天下陷入大乱。东汉王朝进入覆灭倒计时,汉献帝开始颠沛流离,很多有识之士都知道,谁控制了汉献帝,谁就能够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2年贾诩——“奉国家以征天下”
其实三国正史中最早出现的说法是“毒士”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其部将李傕等人便遣使诣长安求赦。当时掌权的司徒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所为,准备各自解散,逃回归乡里。
贾诩当时因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军中任职,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们,对李傕等人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此计为李傕等人采纳,于是李傕等以替董卓报仇为名,联络西凉军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后击败吕布,杀死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董卓死后,汉献帝刚喘了口气,又重新落入西凉军阀控制之下,所以当时关东士人才会想起迎接汉献帝东归。
公元192-195年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
毛玠年轻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他本想到荆州躲避战乱,尚未到达,听说刘表政令不严明,于是改往鲁阳县。曹操入主兖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曹操说:“现今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失业,饥饿流亡,公家没有能维持一年的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心思,这种状况是难于持久的。”
“袁绍、刘表虽然兵民众多,力量强盛,却都没有长远的考虑,没有树立基础、建设根本的人。用兵之事,合乎正义的才能取胜,保守权位需要财力,因此,应当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曹操郑重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转任他为幕府功曹。
曹操入主兖州是公元192年,因此曹操征召毛玠必然是在192年之后的事情,所以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应该在公元192-195年。毛玠可以说是为曹操规划了长远大计。一方面“奉天子以令不臣”,另一方面“修耕植,蓄军资”,这两条是曹操能够在乱世中崛起的基础。
公元195年沮授——挟天子而令诸侯
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辗转流亡到河东等地,沮授进谏建议袁绍迎献帝,迁都至邺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袁绍听后打算听从沮授的建议,但淳于琼等人认为要复兴汉室太难,而且迎立汉帝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劝袁绍不要用此计策,袁绍于是放弃。第二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袁绍大为后悔。
沮授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之人,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曾经评价说“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而为《资治通鉴》作注的宋元之际的大学问家胡三省评价说“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如果袁绍能够采纳沮授的建议,天下争夺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公元196年荀彧、丁冲、董昭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荀彧却劝曹操一定要迎接天子。
荀彧则对曹操说:“从前晋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东征项羽,为义帝穿素服发丧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怎么敢为害呢?如不及时扶正朝廷,天下将生叛离之心,以后即使考虑此事,也来不及了。”
曹操为是否迎献帝而征询谋士意见时,丁冲也给曹操来信说:“您平时常常表露出匡济天下、辅佐皇帝的志向,现在到了实现志向的时候了。”丁冲不怎么出名,他的两个儿子丁仪、丁廙支持因为在夺嫡之争中支持曹植,曹丕即位后,找罪名将丁仪、丁廙诛杀。
在政治策略上,毛玠、荀彧、程昱等人都建议曹操奉迎汉献帝,但在实际操作上,是董昭率先让曹操和汉天子取得了联系,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迈出了第一步,而这一步在进行的时候,董昭还处于张杨麾下,不隶属于曹操。后来曹操顺利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全是在董昭的谋划下,所以说董昭是曹操“挟天子”的幕后功臣!
其实,在天下大乱,汉献帝颠沛流离的情形之下,很多阵营的有识之士都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只不过毛玠、沮授等人的观点被明确记载了下来。有想法很重要,但落实到位更重要,只有曹操真正的把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所以曹操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