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为何明朝会出现那么多次的宦官专政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掌权的封建王朝,于是很多人对明朝有着不一般的情感,对明代的历史也相对熟悉。说起明朝,不得不提明朝朝廷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两个机构,那就是内阁与司礼监。

内阁最早只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后来权力越来越大,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团体和决策机构,故而有一种说法,明朝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依旧可以维持正常,靠得正是内阁。而与内阁相提并论的司礼监则是由一群太监组成,由于太监常常陪伴皇帝身边,权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尤其当一个皇帝极度信任身边的太监时,这些太监就完全不把大臣放在眼中,内阁大臣也不例外,成为明朝专权之人。

朱元璋是一个极度不相信太监的人,甚至特意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于宫门之上,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亲自设立的一个机构,却慢慢成长为太监专权的庇护所,为明朝多年内政混乱埋下祸根,这个机构正是“司礼监”。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设立“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反礼法者”。后来司礼监的职权越来越多,但是依旧只是一个太监组成的机构,没有什么特权。直到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后,允许太监读书识字,甚至允许太监参与“批红(原本是皇帝用红字来对大臣的票拟做批复)”,司礼监因此成为皇帝处理国家事务的助手,也成为了众多皇宫太监机构中地位最高,也就是说,真正让明朝多次出现太监专权的人是明宣宗朱瞻基。

明朝为何多次出现太监专权?这就和司礼监的职权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他们职权范围极广,但是真正让太监有专权机会的职权其实不外乎四点:参与甚至代笔“批红”;主掌东厂;掌管军队;成为“顾命大臣”。

批红原本是皇帝的职权,当明宣宗朱瞻基将此权力部分下放之后,他儿子明英宗因为特别宠信王振并想借司礼监制衡文官集团,干脆让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成为一项固定制度,而这直接导致太监专权。我们熟悉的明朝专权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哪一个不是司礼监秉笔太监?手握批红权力,堂而皇之参与朝政。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篡夺自己侄儿天下之后设立的机构,是明代特有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只需要对皇帝负责,可以跳过明朝司法机构抓人,地位在锦衣卫之上。根据记载,明宪宗之后,一般担任东厂一把手的太监都是秉笔太监,从嘉靖皇帝开始,由秉笔太监充任东厂一把手就成为了定制,有了东厂作为司礼监的走狗,司礼监权力的越来越大。

如果说皇帝让司礼监提督东厂只是增加他们的羽翼,那么司礼监掌管军队则是加重他们的权柄与气焰。朱棣篡权之后,将身边近侍放入京城军队中作为监督,明中期之后,司礼监太监甚至能够与兵部尚书平起平坐,再往后,皇帝派到军队充任监军的太监都由司礼监决定,也就是说司礼监可以干涉边镇军队事务,影响了军队决策。

熟悉清代历史的朋友想必指导,清朝皇帝常常为自己的继承人留下顾命大臣,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明朝有皇帝曾让司礼监太监充任“顾命大臣”?

明英宗朱祁镇因宠信太监王振,以至于发生土木堡之变,落入外族人手中,后来历经艰险重登皇位,但是依旧死性不改,仍然重新太监,临终前让司礼监太监牛玉等人和众大臣、太子一起听命,好在牛玉野心不大,不然谁也不知道会整出什么幺蛾子。明穆宗朱载垕则更加直接,干脆在自己驾崩前让他宠信的司礼监太监冯保成为顾命大臣,以至于万历登基之时,冯保始终站立在御座旁边,这令满朝文武大为震惊,当时万历不过十岁,对父皇任命的这个顾命大臣十分害怕,常常忌惮。

司礼监太监能够有以上四种权力,故而明朝能够不断出现专权太监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司礼监的权力远不止这些,尤其是到了魏忠贤执掌司礼监时期,司礼监对朝政的控制达到了巅峰时刻,无耻之徒充斥朝堂,太监成为九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