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版的杯酒释兵权 李世民是如何处理兵权的事情的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版的杯酒释兵权,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对于尉迟敬德这个名字,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曾经听说过。
唐朝著名的开国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最关键的是,这位尉迟大将军,和同为唐朝开国大将的秦琼一起,被后世敬为门神。直到今天,很多人家过年的时候,还会在大门上张贴这二位的画像。
而在尉迟恭的一生当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某次李世民大宴群臣,尉迟恭也在其列。其实在贞观年间,李世民曾经很多次和群臣饮宴,大概既是因为皇家礼仪,也是想和这些功臣们沟通一下感情。
但是这次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
尉迟恭参加这次宴会的时候,发现有个人坐在他之上。尉迟恭自认为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当年在玄武门事变当中又是首功,本应该更加坐的更加靠前。所以,尉迟恭当场就大发雷霆,借着酒劲,在酒宴上破口大骂。
而当时坐在尉迟恭下首位的,就是唐朝的另一位功臣,同时也是出身皇族的李道宗。李道宗见状,肯定出来拉架。结果李道宗劝没劝成,反倒自己引火上身了。尉迟恭直接把火撒到他身上,差一点把李道宗的眼睛给打瞎了。
当时面对这种情况,李世民终于忍不住了,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因此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
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后,尉迟恭的酒劲一下子就被吓过去了。从此之后一下子就变得老实了,再没了之前的骄纵气焰,得以善终,活到了七十六岁。
这件事情,看起来似乎是一位明君,格外开恩,善待功臣。就算尉迟恭再怎么骄狂,李世民始终都只是在言语上责备,并没有真的做出什么杀害功臣的事情。
但是如果细究起来,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水特别的深。
1.那场御宴的人和时间
这个故事,其实知道的人并不算多,因为流传的并不算太广。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演义版本,大概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在很多古代戏剧或者小说里,都出现过。
尉迟恭拳打李道宗。
在小说演义当中,尉迟恭之所以会暴打李道宗,是因为李道宗陷害薛仁贵。尉迟恭老怀忠义,替薛仁贵出头。但在正史上,李道宗却是一位替唐朝立下赫赫功劳的猛将,也从来没有过陷害薛仁贵的事情。
那么,当时尉迟恭为什么要忽然发作,大闹御宴,拳打李道宗呢?
在《旧唐书.尉迟恭传》当中,记载了这件事情,但是并没有记载此事发生的时间。而在后来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当中,则记载了此事发生于贞观六年。
《资治通鉴》虽然是后人所做,但宋朝距离唐朝并不远,还是非常可信的。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当时尉迟恭大闹御宴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贞观六年的正月。
除了时间以外,还有参宴的人员。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那场御宴到底都有谁参加。不过,后来史学家们经过考据后发现,当时坐在尉迟恭上首,让尉迟恭发作的,应该是唐朝的另一位名将李孝恭。
李孝恭,唐朝宗室名将,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的曾孙。也就是说,李孝恭和李世民,是一个太爷爷。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当中,排名第二。
2.尉迟恭为何会当场发作
尉迟恭在这场御宴上的发作,从后人的角度来看,有数种可能。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其实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一致的。
首先说几种存在的可能。第一种,是尉迟恭真的喝多了。真的是因为内心不忿,觉得李孝恭不配坐在自己的上位,所以才发作。
这当然是有很大可能的。因为尉迟恭当年加入李世民麾下虽晚,但立下的功劳却极大。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当中,如果没有尉迟恭,李世民肯定已经死在李元吉的手下了,根本就没有后来的事情。
但是李孝恭呢?
出身皇族的李孝恭,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同样立下了极大的功勋。攻灭巴蜀、平定萧铣、擒杀辅公祏。但是因为其出身皇族的原因,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孝恭并没有参与。
然而,玄武门之变后,李孝恭却依然被李世民委以重用,而且当时担任唐朝的礼部尚书,执掌大量军权。
这样一来,代表李唐皇族的李孝恭,和亲身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尉迟恭等武将,产生冲突,也就非常可以理解了。
第二种可能,是当时尉迟恭借着醉意,想要向李世民表达自己的不满。想要告诉李世民,自己不应该居于李孝恭之下,应该有更多的权力。
第三种可能,当时尉迟恭的发作,背后其实是有着李世民的授意,是这对君臣做的一个套。
但不管是哪种可能,所反应出来的,其实都是当时朝堂内部,以李孝恭为代表的皇族,和以尉迟恭为代表的草根功臣之间,因为权力争夺所产生的一些矛盾。
不管是那种原因,尉迟恭当时都是对宗室掌权在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时候,李道宗这个同样出身宗室的人出来阻拦,不被打才怪呢!
3.李世民的处理
而在这件事发生后,李世民所说的话,以及事后所做的一些处理,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当时尉迟恭大闹御宴之后,李世民当场将尉迟恭比作汉朝的韩信和彭越,可谓是极其不给面子。而且,他所比的这两个人,非常耐人寻味。
历史上在唐朝之前,开国功臣骄狂者比比皆是,为什么李世民非要拿这两个人举例子呢?这两个人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当年都曾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汉朝建立后,都手握重权不放,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最关键的是,这两人都是以谋反罪被杀,但又没有真的谋反。
以这两个人举例,李世民当时的意思,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当时他这话不只是对尉迟恭说的,也是对其他参加这场御宴的功臣说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会认为,这场御宴背后,有可能是李世民和尉迟恭做的一个套。
而当时唐朝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当时李世民面对的朝局,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贞观六年,北方的突厥刚刚被唐朝彻底打服,唐朝的另一位名将李靖,彻底灭掉了东突厥。自此之后,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可以说,到了贞观六年,唐朝已经相对强大,外部威胁已经没那么大了。
那么朝堂内部呢?
当时的唐朝朝堂内部,大致可以分为四股势力:一是李孝恭、李道宗为代表的李家宗室;二是以长孙无忌代表的传统关陇贵族;三是以五姓七家为代表的山东士族;四是以尉迟恭为代表,出身底层但是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功勋卓著的新兴勋贵。
这四股势力,几乎完全分割了当时唐朝高层的所有权力。
麾下有四股势力,这对于李世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对于一位成功的君王来说,如何平衡朝堂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历来都是历史上一个无法避免的课题。李世民不怕任何这四股势力之间争斗,怕的是有哪一方一家独大,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
而到了贞观六年,因为北方的突厥已经被扫平,外部威胁减弱。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必须着手削弱手下将领们的军权。
在此之前,因为连年的战乱,唐朝延续了之前北周和隋朝的府兵制。这为将领们在军中建立自己的山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贞观六年之前,因为需要应对北方的突厥人,李世民可以容忍将领们掌权。但随着突厥人被彻底打服,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必须从手下将领的手里,把军权重新拿回来!
这才是当时李世民当时所言所行的真正目的。
想拿回权力,最简单的方法,无疑是直接杀掉功臣们。这个方法,历史上很多君王都曾用过,比如后来的朱元璋,就是其中用的最好的。但当时李世民却用不了这个法子。一来当时唐朝刚刚稳定,突厥虽然被打平,但周围还有很多敌人,需要这些武将去战斗。二来朝堂内部四股势力相对平衡,李世民不管杀哪一方,都会引起这种微妙平衡的变化,导致另外一头的迅速强大。
所以,李世民只能采取这种法子,温和的提醒手下的将领们:你们应该交军权了!
而在贞观六年的这场御宴之后,从史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的是,唐朝早年的这些将领,不管归属哪一方实力,都纷纷交出了军权。
尉迟恭在这场御宴之后,被派到了陕西同州担任刺史,再无直属军队。李孝恭干脆退居二线,在朝堂上担任了一些虚职,甚至直接在家享乐。
其他开国功勋武将,也纷纷交出了自己的军权,开始逐渐担任文职。只有后来对外发生战事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被征召,披甲上阵,指挥军队。但只要战事一经结束,便会迅速交回军权。
可以说,这场酒宴上的因为座位高低而引发的事件,虽然看起来很像是一场闹剧,却帮李世民兵不血刃的从功臣们手里收回了军权。从效果上来看,几乎比后来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要好。
至少,唐朝的这些功勋武将,在交出兵权之后,日后还有继续领兵的机会。而且唐朝的功臣们,也没有像明朝那样,被皇帝大肆屠戮,这已经算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