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立锦衣卫 清朝皇帝为何不需要

对清朝皇帝和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朝皇帝为什么不需要锦衣卫这种机构了?

锦衣卫这个机构,设置于洪武十五年。主要职能有三:

一是承担御林军角色,负责皇宫值宿和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锦衣卫的本职工作。

正因为锦衣卫负责皇帝的安全,所以皇帝才会赋予锦衣卫后两项职责。

明朝《出警入跸图》。銮驾内的人物是万历皇帝,銮驾四周的武士便是锦衣卫。

二是承担情报局的角色,负责侦察、逮捕以及审问等任务。如遇战事,锦衣卫也负责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三是承担安全局的角色,专门办理皇帝钦定的大案、要案。锦衣卫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犯人,不必经过朝廷的法定司法机构,如刑部。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设置锦衣卫?

说白了,就是皇帝不信任大臣。皇帝认为政令下达后的,只看官员的报告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第三方报告。而对于皇帝来说,最可靠的第三方,自然就是自己的亲信了,比如锦衣卫。

后来的东厂、西厂、内行厂,被设置的原因也是如此。

朱棣不信任锦衣卫,于是又设立东厂,利用宦官监视建文帝旧臣,顺便监视锦衣卫。

明宪宗不信任东厂,于是又设立西厂,任命太监汪直为提督。权力给的极大,不仅管了锦衣卫,连东厂也管。

明武宗时期,马永成掌管东厂,谷大用掌管西厂。身为宦官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刘瑾啥也没捞到,很不服气,于是他又设立了内行厂。

这个内行厂在刘瑾倒台之前,什么都管。锦衣卫侦伺官民;东厂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监视东厂。

内行厂则统管,监视官民,锦衣卫,东厂和西厂。

刘瑾倒台之后,西厂、内行厂被撤销。明武宗直接领导与监督东厂和锦衣卫。此后,一直到南明灭亡都是如此。

那么,清朝为什么没有锦衣卫呢?

有几个原因。

首先,清朝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皇帝自带心腹入关。

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有十几万人。

这些旗人,天然就是皇帝的心腹,被清朝皇帝刻意安插到中央、地方的关键岗位。有的负责保卫皇帝,有的负责监视百官。

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承担了一部分锦衣卫的职责。

第二,清朝皇帝把文字狱发展到了顶峰。

明朝厂卫的权力虽然极大,但厂卫办案,也需要一个逮捕加审问的过程。厂卫虽然可以特事特办,不走寻常的刑部程序,但也有必须的程序。

毕竟,皇帝虽然不信任百官。但百官终究属于统治阶级。读书人该有的体面,明朝皇帝还是要给予的。否则,丧失了百官拥戴,皇帝就是光杆司令。

比如,上吊前的崇祯。

而对于清朝皇帝而言,八旗也好,汉人官僚也罢,都是奴才而已。对付奴才,压根不需要情报机构,不需要流程。单靠家法,用鞭子和砍头刀便足矣。

因此,厂卫在清帝眼里,办事效率就很低。

相比而言,文字狱就高效多了。

皇帝看哪个官员不顺眼,派人去抄家,把带字带画的东西都拿出来,按乾隆皇帝“举一反三”的习惯,没事都能整点事出来。

而一旦整出了事,个人掉脑袋都是万幸。很多文字狱的受害者,往往是诛九族。

像明朝杨涟那种骂皇帝不圣明,下了大狱继续骂,誓死不屈,死后赢得民心的案例,清朝根本不可能出现。清朝是皇帝想咋办就咋办。敢跟皇帝抬杠?直接株连九族!用不着证据,用不着审讯。

第三,清朝有密折制度,皇帝鼓励官员相互检举揭发。

清朝从康熙开始,四品(含四品)以上官员均可以向皇帝撰写秘奏。

这类密奏,不经任何机构、人员转达,是直接送到御前得。极为保密。即便是诬告,错误的信息,皇帝也不会追究责任。(这也是清朝皇帝勤政的原因,皇帝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审批垃圾奏折上)

因此,清朝皇帝便不需要专设锦衣卫,替自己收集情报。反正,所有四品以上官员,会自觉给皇帝报秘。那些有密奏权的文官,都是清朝的“锦衣卫”。

总的来说,相比于清朝皇帝的操作。明朝设立厂卫,实际上是很低效,很失败的。

因为厂卫的本质,是皇权从宫内延伸到宫外的两条纽带。

厂卫虽然有强化皇权的作用,但厂卫本身是依赖皇权的。

如果皇帝本身就很强势,他需要厂卫吗?

根本不需要,比如嘉靖皇帝,他没有过度依靠厂卫,单靠煽动百官内斗,把严嵩抬出去替自己挡枪,也把百官拿捏得死死的。

后来的清朝皇帝基本都是这个操作。把不服的人杀掉,让剩下的人相互内斗。

事实证明,当百官们被整服气了,完全丧失了风骨后。他们是比厂卫更理想的奴才。

所以清朝自然没有设立厂卫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