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晏子之间有什么恩怨?他们有过几次交锋呢?
晏婴,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两人之间虽然有二十多岁的年龄差,但他们的确曾经同时活跃在齐鲁两国的政治舞台上。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当晏子遇上孔子,即使他们什么话也不说, 那场面也万分精彩,雷人。据《史记》记载,孔子 “长九尺六寸,人皆长人而异之”,这个身高约合 现在的一米九多,而晏子“长不满六尺”,最多也就一 米四的样子,这样两个人站在一起,肯定会让观者感叹 造物之神奇,世界之多元。
晏子和孔子第一次碰面应该是在公元前521年。
当时,身为齐国丞相的晏子陪同齐景公一起到鲁国 访问,孔子作为鲁昭公的重臣出席了这次元首会面。其 间,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国小处辟”的秦穆公能够称霸 的原因,孔子的回答是“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 中正”,晏子应该认可孔子的说法,否则善辩的他不会 放过这一向外国君臣展示口才的机会。
不知道齐国君臣 和鲁国君臣在见面时会不会像现在的元首会面一样礼节 性地拥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晏子和孔子之间的 拥抱绝对有上《纽约时报》头条的新闻价值。
五年之后,鲁国大乱,孔子被迫到齐国去当了子的家臣,期待着以此作为跳板来与齐景公交往,从而 完成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闻《韶乐》而 三月不知肉味”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齐景公对孔子仍然保持着先前的兴趣,曾经两次向 他问政。第一次孔子说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番 话,第二次孔子提出了 “政在节财”的理论,齐景公听 了都非常高兴,就打算给孔子以封赏,这时,晏子说话 了。
晏子的口才果然不同一般,一口气指出了孔子的四个“不可”:—是“滑稽而不可规法”;二是“倨傲自 顺,不可以为下”;三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 以为俗”;四是“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这四条虽 然并非句句真理,但大多言之成理。
在这四个“不可”之后,晏子还着重批评了孔子的 “礼”,他说如果这样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 手投足的节度,花上一年的时间也学不完孔子所提倡的 礼乐,学上一辈子也搞不清楚其中的那些所谓学问。用这一套理论来改造齐国的习俗,引导齐国的百姓,不是 一个明智的选择。
最后,齐景公认可了晏子的说法,就对孔子只是以 厚礼相待而不加以册封,会见孔子时只表示尊敬而不向 他请教,孔子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又一次碰了壁,只好找合适的机会返回了鲁国。
孔子和晏子的第三次见面不但充满火药味,而且弥 漫着血腥之气。
这次见面时间应在公元前50年左右, 孔子五十出头,到了知天命之年,而晏子已经年近耄耋, 垂垂老矣。会面的地点是在齐国王宫的大殿之上。
当时,孔子是作为鲁国大使光临齐国的,同腆寻国担任着要职,而且取得了煌煌政绩,所以繫顚觥 上次来齐国避难不可同日而语。齐景公对此亭尊 敬有加,更加信服,结果孔子的一句谶诸侯 者罪当诛”就让“为戏而前”的“优倡彳摯被“有司 加法”而“手足异处” 了。
我们不能妄自揣测圣人之心, 断定孔子此举有针对晏子(别忘了晏宰相也是个侏儒) 的意思,但晏子确实在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不知是自然 死亡,还是被孔子气死的。
晏子死后,孔子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说:“救民 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还说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之“平”是晏 子的谥号)
孔子虽然整体上高度评价了晏子,但在评论晏子的 某些具体行政作为时却毫不留情。
话说晏子有一年冬天经过一条河,发现老百姓在冰 冷刺骨的河水里赤脚涉水过河,于是用自己的车将等待 过河的老百姓一一载了过去。老百姓对晏子这种爰民如 子的做法自是感激涕零,并且口口相传、大为赞颂,晏 子在齐国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也变得更加高大。
第二年, 晏子又经过那条河,过河的情景一如一年之前,晏子的 作为和老百姓的反应也一如一年之前。不同时间同一的同一个行为却为晏子赚得了成倍增长的拥护和爱戴。
这时,孔子站出来发表评论了,他指出晏子第一次 的行为是可贵的,第二次就是沽名钓誉、愚弄百姓了。 因为孔子认为,作为齐国的宰相,一年之后晏子应该已 经在那条河上修好了一座桥,让老百姓可以平安通& 并且再也不去想是谁的恩德,而晏子的这种重复的建毒 举不过是妇人之仁,小恩小惠,对广大老百姓的 活于事无补,只是为他自己赢得了作为宰相纹辭该 再获得的名利。
孔子是个圣人,晏子是位名相,可是掣左人之间 的相处却总是不那么融洽,这大概只能用那句话来解释 了——“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