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楼能能让许多文人流连忘返 青楼到底有什么魅力存在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青楼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青楼文化究竟有何魅力,让许多文人流连忘返,混迹其中?
汉语中有不少词汇,会随着文人的渲染,时代的变化,其含义发生根本变化。“青楼”这个词汇恰恰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青楼最初的含义是:大家闺秀居住的地方。三国时期的大诗人曹植在《美女篇》里写到: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后来,青楼的含义不断扩展,指代涂着青漆的豪华雅致的居所,也代称富贵人家的豪宅。唐代名臣房玄龄牵头编著的《晋书·卷八十九·忠义传·曲允传》里写道: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曲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可以看出,青楼的本意跟女子和豪宅有紧密的联系。
古代虽然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对大家闺秀来说并不适用,古代的大家闺秀大多数是精通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的白富美。
才子注重精神生活,当才子和大家闺秀相遇,因为趣味相投,两人肯定有说不完的话题,可以在一起谈天论地,吟诗作对,才子的精神生活会被大家闺秀点缀得多姿多彩,才子们怎能不喜欢?
当女子、豪宅、才子这三者结合,肯定要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安放这些火花的场所无疑是青楼。
古代由于缺乏娱乐场所,在唐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市井文化的繁荣,出现了类似于西方社会的“沙龙”,即青楼,它是文人墨客、富家子弟和达官贵人洽谈事务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青楼就如同今天的高级会所,高昂的消费价格肯定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和财力的人,才有实力进去消费。
青楼刚诞生之际,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带有浓郁的文化色彩,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第一,投资者会给青楼起一个优雅别致的名字,通常以阁、楼、院、馆来命名。
比如,春风阁、藏花阁、醉生楼、百花楼、群芳院、怡红院、潇湘馆、羞花馆,等等,仅仅听到这些名字,就给人诗情画意的感受。
第二,青楼的管理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老鸨”,会精心挑选一些外貌出众的女子,进行重点培养,自小给她们传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知识,最终把她们培养成艺术修养极高的佳丽。假以时日,她们就会成为青楼的招牌和摇钱树。
比如,被称为“古代十大名妓”的苏小小、鱼玄机、杜秋娘、薛涛、李师师、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梁红玉、马湘兰,不仅才貌俱佳,而且留下不少经典诗文,在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位置。
第三,青楼里每位姑娘的闺房中,都会放置笔墨纸砚,古琴、书籍、古玩、屏风之类的物品,文气十足。她们每个人训练有素,才艺出众,并且能读懂客人的心理需求,客人如果有了雅兴,她们完全可以陪伴客人附庸风雅。
一些青楼女子因为才貌俱佳、善解人意,成为文人墨客的红颜知己,从而让文人爆发出超强的创作灵感,比如,晚唐大诗人杜牧和北宋大词人柳永,他们有许多经典诗词是在青楼里创作完成的。
青楼里最漂亮,才气最高的姑娘美其名曰“花魁”,跟现在的超级名媛差不多,人气极旺,往往是风流才子和公子哥追逐的对象。
为了博得美人一笑,这些人往往会一掷千金,甚至因为争风吃醋而大打出手,正好验证了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俗语。
当然,在青楼里要想征服花魁的芳心,光有银子还不行,才华也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才华和银子结合后,“抱得美人归”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强。
纵观历史,李白、白居易、杜牧、温庭钧、柳永、欧阳修、苏轼、周邦彦、唐伯虎等大才子,之所以长期混迹于青楼,跟他们具备经天纬地的才华有极大关系。毕竟,大多数青楼女子本身的文化修养很高,也不缺钱,她们也喜欢追求浪漫自由的爱情,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风流才子的出现,正好弥补了青楼女子的精神所需。
一些青楼女子也会遇到真爱而被赎身,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古代许多文人之所以喜欢混迹于青楼,不外乎有两大原因。
其一,弥补爱情的缺失,满足对爱情的幻想。
古代的婚姻制度扼杀了许多爱情,古人在婚姻上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父母亲自作主张,给儿子挑选一个媳妇,然后委托媒人去提亲。在结婚前,男人连自己的老婆长什么样子?性格如何?两人有没有共同语言?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不了解。
洞房花烛夜,才是古代绝大多数男人第一次见自己老婆的面。这样的婚姻很脆弱,婚后自然就谈不上幸福了,唯有依靠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维系着。
所以,对那些向往爱情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才子来说,青楼就会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寻求安慰的理想场所。再加上青楼女子多才多艺,妩媚多情,善解人意,比起家中的老婆要有情趣得多,就更加助长了才子们去青楼的频率。
其二,仕途失意后,逃避现实,纵情于声色。
古代的“科举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想金榜题名,难度非常大,既需要才华和实力的加持,也需要运气和人脉的帮助,许多才子考了一辈子,依然碌碌无为,心灰意冷之下,就自暴自弃,选择了纵情声色的生活。
北宋大才子柳永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一生作词190首,全部收录在《乐章集》里,然而,仅仅写给青楼歌女的词就有150首。
1053年春,柳永在穷困潦倒中去世于襄阳,家里没钱安葬,一群歌女集资把柳永安葬在襄阳城南门外,每年春季自发前去为柳永上坟,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宋朝南渡后才中止,给文学史留下了许多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