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隆武为什么不能挽救南明政权 覆灭的根本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南明,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引言

明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治的黑暗,导致国家的军事已经经济实力都下降到了难以抵挡农民起义的地步,终于沦落到了北京城破,明思宗自尽的后果。但是当时分布在中国各地的明朝藩王还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长江以南明朝政府还有成建制的文官架构,弘光政权也成为了抵抗起义军与清军的主力组织。但是由于大臣之间的不和以及弘光帝能力低下,弘光政权终究没能守住长江一线,南京失守之后,南明的防守形势变得岌岌可危。

明朝古城楼

在明朝末期大多藩王都远离政治,谨遵祖训。但是却有一个异类因为曾经组织自己的义军勤王而被囚禁,这个人就是唐王朱聿键。在弘光政权失败之后,他接受了前弘光朝礼部尚书黄道周的劝谏,宣布愿为下任监国。在其达到福州城不久之后,他就宣布即皇帝位,建元隆武,定福州为临时国都。

与明末其他藩王相比,朱聿键对政治有更大的热情,而且也有一定的政治能力,但是由于其没有妥善处理与其他南明政权的关系,而且也没有调节好朝中文武大臣的关系,导致这个看起来最有希望的南明抵抗政权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政权与浙江鲁王政权的相互排斥

唐王在福州称帝之前,鲁王朱以海已经在绍兴宣布担任南明政府的监国了,因此在隆武帝宣布即位之后,南明就相当于有了两个并立的中央政府,这对于南明的发展无疑是十分不利的。虽然浙江与福建是相邻的省份,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所以两个政权之间其实缺乏足够的沟通,知道隆武帝建元两个月之后,他才得知鲁监国的存在,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往绍兴颁布登基的诏书。

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墓

但是鲁王政权的官员对于这件事情却深感为难,由于鲁王为人谦逊,而唐王又是他的叔辈,所以鲁王本来打算接受隆武帝的诏书。但是其下兵部尚书张国维却认为一旦鲁王放弃监国之位,那么在浙江东部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抗清力量就会很快瓦解,这对于当时的抗清局势无疑是不利的。而且这也会让归顺鲁王的大臣们出现动摇,这也是十分不利的。鲁王接受了他的建议,拒绝了隆武的登基诏书。

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隆武帝以私人身份向自己的"皇太侄"发了一封长信,希望鲁王能够承认自己的皇帝身份,并且协助自己在浙江的军事行动。之所以隆武帝希望在浙江东部采取军事行动,是因为隆武帝深知福州不是偏安之地,他十分希望能够以浙江为基地,攻略南京,以图恢复。

但是鲁王对于隆武政权的态度却没有出现好的转变,后来隆武帝曾经向鲁王政权派遣了使者,但是其却没有收到鲁王政权的保护,在浙江境内被散兵杀害。而隆武帝之后也囚禁了一名鲁王政权的使者,并在后来将其杀害。

由此可见直到这两个政权覆灭,他们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合作,作为当时南方中国最有实力的两个抵抗组织,他们的各自为战让南明的实力被大大削弱,这也是南明历史上最大的遗憾。而鲁王之所以后来坚定的不与隆武帝进行合作,可能与隆武帝对其他宗族的迫害有关。

南明靖江王府

在这两个政权并立的时候,在广西地区也出现了一个监国政权,当时的靖江王既不知道隆武帝,也不知道鲁王监国的存在。但是后来他却被隆武帝的手下押解到了福州被处死,由此可见当时隆武帝为了防止其他宗藩威胁自己的地位,其手段还是十分严酷的,这可能也是鲁王后来始终没有承认隆武帝地位的重要原因。此事在《隆武纪年》中有如下记载:

"靖江王亨嘉于八月僭称监国,以杨国威为大将,据有桂林。闽中颁诏,不受。……俘亨嘉与杨国威,顾奕等至闽,戮于市;废亨嘉为庶人,幽死。"

在弘光政权失败之后,南方中国最重要的抵抗力量就是鲁王监国政权以及隆武帝政权,但是这两个政权却没能齐心协力,精诚合作,导致始终没能形成合力,也没能以浙江作为根据地夺回重要的南京城,南明的抵抗只能从之前的力求光复转为战略防守,而这其实已经是他们慢性死亡的开始了。

郑芝龙与清流领袖的严重矛盾

在唐王到达福州之前,其就已经开始向当时福建势力最大的军事领袖郑芝龙频频示好,在称帝之后不久,他就将郑芝龙从南安伯加封为平彝侯。并且破格准许其使用非正式的"勋辅"称号,表示其与大学士同列。当时户、兵、工三部尚书都为文官,但是隆武帝却授予郑芝龙全权处理三部军事事宜的权力,由于当时福建政权的所有事务基本都与军事行动有关,因此郑芝龙相当于可以节制所有事务。而且隆武帝没有子嗣,他甚至将郑芝龙长子郑森收为义子,赐国姓朱,赐名成功,并给予了他多种特权。

隆武一朝重臣郑芝龙

但是文官们却对于郑芝龙的所作所为不太满意,首先他们对于郑芝龙激起下属强行征收重税的做法十分不满,而且郑芝龙激起下属郑鸿逵还有郑彩本来承担前锋任务,但是迟迟不发兵,这样的行为甚至让隆武帝都开始怀疑郑芝龙集团的忠诚。

当时文官集团相比起郑芝龙反而有着更强的进取精神,比如当时的文官领袖黄道周,他之前就是清流党的领袖,誉满全国。在隆武朝见更是成为了朝中文官的领袖。他眼见郑芝龙等武将迟迟没有行动,十分担心隆武政权将陷入偏安的僵局,于是向隆武帝请命出征,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声望来聚集足够的兵员和给养,攻取江西等地,以让外界知道隆武政权的进取心,安抚人心。他出征前的上疏在《黄漳浦文选》中有如下节录:

"臣只手赤身,无大兵重饷。又以迂阔,为此间巧佞者所轻,维陛下宽其前途,宏其刚愎,同如此水臆,共此文章灵,臣诵之起舞,感叹再四也。"

黄道周在出征之后,确实如他设想,有不少人民加入了他的义军,而且也有一些官员和士绅也都给予了他经济支援。但是黄道周却因为文官与郑芝龙集团的矛盾没有得到兵部的一点资助,也没有合适的将官来统领军队。这就导致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进军的念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战斗唤起更多人的反抗意识。他的部队由于遭遇大雨以及疾病的侵袭,到最后只剩下了一千余人,但他还是毅然向婺源发起了进攻,最终兵败被俘,于南京惨遭杀害,这对于南明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明末清流领袖黄道周

南明隆武政权相对于弘光政权,文武官员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掌握军政大权的郑芝龙集团一直拖沓不作为,而缺乏军事素养的文官们却主动出击,落得个惨败的下场,这对于隆武政权无疑是极大的削弱,也是南明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隆武皇帝过剩的精力对于政局的负面影响

前面提到隆武帝是明末藩王中少有的有政治热情的人,其在崇祯年间就因为擅自发兵而引来牢狱之灾。而且与其他能力不足的藩王比起来,隆武帝的精力以及政治能力都是有着明显优势的,也让他成为了南明时期难得的"明君之选"。在《隆武纪年》中对于隆武帝的行政能力有如下记载:

"特好读书,博通典故,为文下笔数千言立就。手撰三诏及与鲁监国书,凡阁馆诸臣拟上者皆屏不用;亲洒宸翰,洋洋洒洒,诸臣相顾皆不能及。"

但是好的条件不一定能保证隆武帝成为真正的明君,由于隆武帝对于自己的能力有着强烈的自信,并且有着旺盛的精力。因此无论大事小情他都要亲自过问,他也没有向大学士们征求意见的习惯,这对于人才和人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而且隆武帝虽然精力充沛,并且精明过人,但是他过于热情的性格让他在做出政治决断的时候经常出现变动,其上谕和诏书甚至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这让隆武政权的政令很难长久推行,让其政治情况一直比较混乱。

隆武帝之所以会这样反复无常,除了其个人性格之外,也与福建的地理位置有关,当时福建受到的信息往往都是比较滞后的,而且隆武帝对于其他宗藩有较强的戒心。这让他往往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想做出反应,但是消息的滞后让这些反应经常适得其反,在出现不良结果后隆武帝只得修改之前的成命,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

在隆武一朝,文官和武将对于这名优秀的帝王都有着很强的信心,但是着也让隆武帝的决断缺少他人的指点,往往并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这样的行政方式不仅浪费了隆武朝中的诸多良臣,更让隆武政权难以建立起稳定的中央政治体系。

心力交瘁的隆武帝朱聿键

结语

隆武政权作为南明后期最有希望逆转局势的政治组织,不仅因为隆武帝是相对出色的领导者,更因为他得到了当时势力强大的郑芝龙集团的支持。但是在后面的运行过程中,它依然没能摆脱南明政府内斗的老路,在内耗之中走向了灭亡,而且隆武帝本人理想远大却难以容人,虽然他对下属十分宽仁,但是对于自己的宗族却十分苛刻,这让南明政府难以得到其他抵抗政权的支持,只得陷入单打独斗的境地终究难以恢复河山。

而且隆武帝个人能力的突出对于隆武政权来说也是一柄双刃剑,其对于朝堂大事的独揽让南明的政治权系于其一人之手,政令的好坏完全取决于隆武帝一人的政治判断和个人状态。但是繁重的政务让隆武帝终于难以支持,在隆武一朝后期政令错误频出,这也是其覆灭的根本原因。但是在隆武政权失去浙江鲁王的支持的时候,其实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隆武帝对于地位的不懈追求终究还是导致了个人的失败。

参考文献

1《隆武纪年》

2《明季南略》

3《黄漳浦文选》

4《隆武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