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掀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满清最后为什么还是灭亡了

你真的了解清朝洋务运动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就外部而言,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殖民战争的狂潮,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自己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体系,亚洲自然而然成为了英国殖民扩张的目标,英国在成功地占领印度后将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中国。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发动了对中国的殖民战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兵的惨败引起了清廷内部士大夫的反思。他们开始意识到:清朝与西方之间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以张之洞、左宗棠、曾国潘等朝廷重臣的领导下,大清朝开展了一场向西方学习军事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的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初期,大清朝建立了一批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要目的的现代化军事工厂。到了洋务运动后期,由于资金匮乏,张之洞等人则开办了中国近代民用工厂来筹备资金。而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则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准确的来说,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并没有完全停止,即便是在闭关锁国的明、清时期,依然有大量的外来文化涌入中国。最终,在戊戌变法以及列强侵略的影响下,国人才逐渐开始摒弃自己的优越姿态,以谦逊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去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文化。

而在维新变法之前,洋务运动这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中,士大夫阶层里,也有许多人逐渐接触西方的思想,甚至,吸收、运用了西方思想,末代宰相张之洞便是其中的一员。尽管,张之洞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儒生,也是晚清重要朝臣之一,但是,他不像许多士大夫那样迂腐。

张之洞认为:要想实现自强求富,不仅要向西方军事学习,更要学习西方的政治体系。在他看来,政治体系就包括:史志、官制、学制、法律等,甚至,还包括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等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

而这些,都是他在主持洋务运动的过程中,逐渐细化出的思想认知,并逐渐成为了清末的主流思想。在张之洞的推动了下,清末开始对老旧的法律体系进行改革。梁启超就曾经说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虽是梁启超的个人言论,但却成为了当时的至理名言。

此外,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的大臣们还做了一件今天看来有点自掘坟墓的事情——兴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创办了一大批新式学堂,这其中就包括: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等。并且,在清政府的资助下,大批学童开始远赴重洋,前往西方学习。最终,这些新式学堂也为洋务运动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如: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等。

这些学堂不仅教授学生们一些军事技术,而且,还在年轻的学生中传播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以启发他们。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正是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年轻人,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在朝廷与学校的创始人对峙,并在报纸上进行笔伐辩论。

他们不断否定先人的旧观念,开创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另一条道路——维新改革,也就是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

这些年轻人成为了洋务派口中的新党,后人更习惯称他们为“维新派”,尽管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朝官员认为,它只是为了让中国在技术层面赶上西方。1984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则揭示了这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它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失败。

但不可否认,这一场的洋务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不仅是一场单纯的学习西方军事科学技术的运动,夹杂在这场运动中的西方思想文化,也给当时的人们开启了一扇通向外界的窗户。在它的影响下,更是催生了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阶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洋务运动,看成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场失败的政治运动。

对我们来说,现在的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在那个封建时代,人们看齐西方国家的意愿越发强烈,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太多了!

可以说,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洋务运动明显要比以后的一系列运动更为谨慎。尽管,这是因为士大夫阶层本身的局限性所致,但是,张之洞等人强调:“西方的思想应该适应中国自身的文化”,这一点,这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是,它始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今天,我们在评价前人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和各种运动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还要考虑到前人为了我们的今天做出的努力。

参考资料: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