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刘备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诸葛亮为何忠心耿耿的跟随刘备

对刘备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相信大家,对刘备应该很熟悉,他建立起来了蜀汉的政权,刘备在用人方面也很有技巧,也都听过三顾茅庐的典故吧,但是具体是什么样的呢?

刘备善于团结各类人才,有特殊的凝聚力。史载刘备年轻时即肚量很大,“喜怒不形于色”, “善下人”。对于刘备,后世常用“高祖之风,英雄之器”来形容他。

刘备的宽仁在东汉末年诸强皆以暴虐之资示人的风气中是独树一帜的,也因此感召大批英才来至麾下,这才有在群雄并起之时得以施展机谋保存自己伺机壮大的基础,进而攻城略地,建立帝王基业。

无论被同时代的人称为“英雄”还是“枭雄”,刘备的文韬武略都是值得钦佩的。在讲究门第等级的封建时代中国,刘备具有的皇室血统,以汉献帝的“皇叔”自居的身份,显然是天下大乱,群雄竞争过程中的绝对优势。

实际上,汉朝皇帝的子孙繁衍不止,皇族后代熙熙攘攘。但在东汉之末,如同刘备那样,能够开辟三足鼎立格局,据蜀地称帝者,仅刘备一人而已。

因此,就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唯独刘备可以特立独行,成就帝业?这就不得不对刘备的性格因素做出探讨,这就是刘备具有的大海般宽广的包容心,能够真诚的礼贤下士,广揽人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刘备正在荆州刺史刘表的门下,受刘表的委托担任看守新野的任务。在大战爆发之前,刘备一门心思地招募周围的人才。

有一天刘备问襄阳的司马徽,“当代最出色的才士是谁呢?”, 司马徽回答说:“是知晓世间道理的俊杰。这里有伏龙与凤雏两位俊杰。他们的名字是诸葛亮和庞士元。”

徐庶为求贤若渴的刘备推举在南阳躬耕陇亩,自比春秋战国政治家或军事家的管仲、乐毅的年轻的诸葛亮,“我的朋友当中有个叫诸葛亮的,他就像水中卧龙一样,您是否要见他一面呢?”

听了徐庶的话,刘备说一定要会见诸葛孔明,问如何才能带他来见自己,徐庶则说“我无法带他来到这里,如想见这种人物,必须要将军亲自去拜访”。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邪人。诸葛亮所居住的草屋离刘备驻守的新野有75公里远。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出门不在家,第二次诸葛亮出游还未归来,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这次诸葛亮虽在家,但在草堂睡午觉,直到他醒了之后刘备方才见到。

刘备称招诸葛亮加入到自己旗下,可算是他人生中做的最具意义的举动。得到孔明后,刘备集团具备了完备的帝业战略和路线图,开始南联孙权,北据曹操,得荆州,占益州,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在这之前,刘备与关羽、张飞等虽然寝则同床,恩同兄弟。这个用江湖义气连接而成的侠义集团缺乏远大目标,处于被边缘化的被动局面,在群雄角逐中勉强支撑局面,难成大事。

在刘备启用诸葛亮之前,实力有限,在群雄争斗的漩涡中,飘摇不定,几无立足之地。刘备得到诸葛孔明,是他走向帝王宝座过程中的关键的历史拐点。

在某种意义上说,群雄争天下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谁能聚拢文臣济济,武将如云的人才集团,谁就能稳操胜券。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集团的主公们的胸怀、眼光等必然性,也需要巧遇人才的偶然性。刘备得孔明,自感如鱼得水。

从此,他与诸葛亮形成君臣一体,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命运组合体,同患难,取天下。实际上,三国时代魏国曹操与荀彧,吴国孙权与鲁肃就是相似的例子,只是因三顾茅庐,使刘备与诸葛孔明更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