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历史上军人武装政变那么多 为什么清朝时期没有出现过军事政变

对清朝军队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军人武装政变,这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但在清朝,却没有看到军事政变的事情发生。要知道,清朝军力并不差。

在清朝前期,军队以八旗军和绿营为主。八旗常年在二十万人左右,绿营则是六十万。后期八旗、绿营衰落,但又有湘军、淮军的出现。虽然军队数量较少,但战斗力一样不弱。

而且,当时朝廷的势力已经衰落的情况下,仍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即便是到了最末期,北洋新军仍在明面上效忠朝廷,依然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这种情况,其中必然有缘由。

因为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情况都不同。所以,我们主要分析的,将是清朝前期有八十万军队的时候,如何保证不会发生军事政变的缘由。

第一点:文官钳制武将。这并非清朝首创。唐朝末年,军人拥兵自重,割据混战,搞得天下大乱。宋朝开国后,便削弱了武将的权力,用文官钳制。明清两朝,都继承了这一做法。

到了清朝,具体的做法就是,相同品级的情况下,武将地位要比文官低。

比如说,同样是省级别的官员。提督和总督都是从一品。提督是绿营的一省最高长官,而总督则掌管着几个省份的军政大权。作为文官,以及职权上的设置,总督可以直接管辖提督。

这种压低武将的做法,可以极大程度避免他们拥兵自重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清朝历史上,经常可以一些文官担任军队的统帅。这并非没有缘由的。

第二点:军队直接归朝廷调动。前面提到的,像总督这样的地方官,虽然可以直接管辖提督这样的武将。但他们的军务范围,主要也就是管辖军官,以及调集少量的亲兵,负责一些特殊事务。

如果是遇到战事,或者想要大规模调兵,就要上奏折,请示朝廷。由皇帝、军机大臣,以及各部官员商定后,确认是否调动军队。

调兵的命令,由兵部发出,直接送到地方。如果没有送到地方,就不能私自调动军队。这个做法,其实是为了防范像总督、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他们掌管着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人事财政。

如果再让这些人拥有军队。搞不好就是一个枪杆子出政权。大清朝的江山,就不稳了。

第三点:军队分散。跟过去的朝代不同,清朝很少在某个地方集结大量军队。除了像清朝初年,江南不稳,曾在这里集中驻扎大量军队外。大部分时候,军队都是分散到全国,类似摊大饼的形式,驻扎在不同地方。

每个地方都分散着数量不同的军队。因为清朝的时候,军队还担任着维持地方治安的任务。

所以,这个做法,其实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遇到战事,再由朝廷调令,奔赴前线。但是,到了清朝后期,面对西方武器的先进,这种调兵方式就很难奏效了。还往往贻误战机。

因为调兵的速度很慢。如果是从四川调到广东,仗都打完了,军队还在半道上。当然,这个情况是下一个阶段的分析。

第四点:以八旗监视绿营。清朝维持地方治安的任务,基本都是绿营完成的。因为他们的人数更多。而八旗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绿营。八旗是清朝皇族从关外带来的,骨子里更亲,更容易被信任。道理也简单,八旗再怎么样,总不会反了自家的江山,那对他们没有好处。

况且,他们待遇极好,根本就没有发动军事政变的必要。所以,清朝正是靠着这些做法,在早期有八十万军队时候,依然能避开军事政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