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古代众多皇帝之中 乾隆为什么会是一个幸运儿

对幸运皇帝乾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中国历代帝王,如果说谁最幸运,乾隆皇帝自认第二,那么无人敢认第一。他二十五岁登基,活到了八十九岁,执掌大清王朝六十三年。且他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四海升平,经济、文化发展鼎盛,是一个实打实的盛世天子。

乾隆在位期间,以强大的武力和比较正确的政策,平定西北,保护西藏,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华的版图。他完成了“十全武功”,编纂《四库全书》,6次巡幸江浙,5次普免钱粮,文治武功,臻于极盛。到了后期,尽管社会矛盾激化,反抗烽火遍起,外国殖民主义叩关而至,咄咄逼人。

但是,终乾隆之世,清王朝还是能够控制全国的局势,长时期承受内外压力,坚持着强大的外貌,屹立于东亚。乾隆的一生,顺境多,逆境少;胜利多,挫败少。60多年,他进退人物,生杀予夺,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演出了威武雄壮的盛世天下,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笔者并非是要为乾隆歌功颂德,重点是要说他的幸运。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驾崩,二十五岁的乾隆即位。他继承了一份也许会使所有帝王都感到羡慕的基业。因为,经康熙、雍正两朝之后,社会秩序安定,人口和财富迅速增加,国力蒸蒸日上,一片升平的气象。所谓“国家继绪百年,累洽重熙,至于今日,可谓承平无事”。

况且乾隆登基,并不像他的先祖们那样要经过激烈的斗争,而是没有丝毫波澜。回想13年前,他父亲雍正接位时,矛盾尖锐,争夺激烈,刀光剑影,喋血萧墙的情景,人们不免会打寒战。就是他的祖父康熙、曾祖顺治当皇帝的时候,冲龄践祚,孤立少援,外有劲敌,内有强臣,主少国疑,基业未稳,情况也是相当危险的。

历史上有过多少诡诈的阴谋和肮脏的交易,明枪暗箭,血雨腥风。乾隆却侥幸地躲开了这类帝王登基时常有的情形,他的继位,名正言顺,所以平稳过渡,诸事顺利。客观地说,乾隆是雍正当时活着的诸子中年龄最长、最有才干的一个,又受皇祖康熙的宠爱。

关于康熙喜爱乾隆的故事,官书、野史中记载甚多。本来,老年人喜欢小孙子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值得渲染的。可康熙不是常人,也和别的皇帝不同。他生了55个儿女,长大成人的有28个;有97个嫡孙,还有数以百计的孙女、外孙、外孙女、曾孙辈。

老皇帝晚年被家务事搞得十分头疼,儿子们互相火并且不说,他有这么多的儿女孙曾,面貌能否认清?名字是否记得?恐怕也是个大问题。大概只有一些聪明出众的小孙子才能得到皇祖的青睐,博得恩宠。

就在康熙帝去世那年,他到雍亲王胤禛的赐园圆明园“镂云开月”去赏花,见到了十二岁的孙子弘历。这个聪明伶俐、才华初露的小孩子,书课娴熟,应对得体,立刻博得老皇帝的欢心。以后弘历被带进宫里,陪伴祖父。

康熙读书、写字、办事、批折、巡幸、围猎,弘历总是在身边。时间虽然只有半年,可这段恩遇成为乾隆一生津津乐道的光荣史,甚至也是他攀登皇帝宝座的一块垫脚石。据乾隆后来回忆:“予幼龄仰蒙皇祖恩眷,养育宫中,俾得日侍左右,亲聆训言。盖圣鉴洞烛至今,隐有付托之意。”

照乾隆的这个说法,似乎康熙帝看中了十二岁的弘历,要把江山托付给他。其实,这种说法未必符合事实,但康熙钟爱弘历,确是乾隆继承皇位的重要政治资本。所以,雍正即位后,很快就决定传位给乾隆。

雍正元年,雍正书写弘历的名字,藏在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后来,雍正在传位诏书中说:“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正是因为乾隆本人的品质、才能以及他和皇祖康熙的亲密关系,他的兄弟中没有一人能他竞争帝位。康熙生了那么多儿子,一个比一个能干,一个比一个有野心,继承问题极为尖锐,闹得举国不宁。雍正也有10个儿子,其中7个早死。雍正去世时,乾隆的三个哥哥都不在了,他排行老四,还有五弟弘昼、六弟弘瞻。

弘昼和乾隆同年,只小三个月,哥俩一起长大,一起读书,弘昼的才学远不如弘历,弘历读书快,老师经常要弘历停下来,复习旧课业,以等待落在后面的弘昼。六弟弘瞻,年龄更小。所以,弘历继位,出于雍正预定的步骤,明诏宣示,光明正大。在乾隆以前,清朝的五个皇帝登基都经过激烈斗争,只有他是一帆风顺,未经波折,顺顺当当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乾隆即位之初,政治清明,八方无警,国泰民安。中国封建专制政治中给皇权造成严重威胁的种种势力,如母后、外戚、宦官、朋党、权臣、强藩等被削弱到最低程度,丝毫不可能威胁或牵制皇权。乾隆的帝位,有磬石之固。

国内没有强大的反对势力,没有严重的水旱灾害,没有大的抗清起义,没有紧迫的经济财政问题;吏治方面,经过雍正的整顿和养廉制度的实施,贪污行为有所收敛,行政效率有所提高。西北地区,虽然存在着强大的准噶尔割据政权,征战连年,不久前还经过两次大战(1731年和通泊之战、1732年光显寺之战),但雍正去世以前,清廷正在和准噶尔议和,关系已经缓和,清廷的军事压力和财政负担大大减轻。

唯独只有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之后,善后措施不当,贵州的苗民,群起反抗,形成一片混乱。这是雍正死后需要立即处理的最紧迫的遗留问题,但毕竟还是局部问题。乾隆即位后,撤换了前线的将帅,部署兵力,很快将苗民的反抗镇压了下去。

总得来说,乾隆继位时,没有爆炸性的危机,也没有不能解决的棘手问题。可是,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国家的强盛与安定也是相对而言的。如果要问:乾隆继位时,面临的最大政治问题是什么?那就是:雍正统治十三年,实行的铁腕政治,诛戮宗室大臣,打击异己分子,政令峻急,刑法严酷。不少无辜被杀,横遭迫害。社会和官场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和不满的情绪,这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兆头,乾隆对此是深有体会的。

雍正后期,乾隆已长大成人,封宝亲王,参与政务,他对父皇的政治措施是看得很清楚的。他既钦佩父皇的才干、魄力、手段,但对父皇的猜忌苛严也会要所不满。当然,作为皇子,他不会也不敢公开表示出来,可是在他的一篇习作课业中,却无意中透露了他的心情。

这篇课业的题目是《宽则得众论》,写于雍正后期,收在《乐善堂全集》内。《乐善堂全集》所收的是乾隆青年时代、未当皇帝以前的作品。文章中他赞扬宽大政治,其中说:

“诚能宽以待物,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已大德,则人亦感其恩而心悦诚服矣!苟为不然,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则虽勤于为治,如始皇之程石观书,隋文之躬亲吏职,亦何益哉!”

这是一篇值得玩味的文章。当时,人们的苛严的政令下,动辄得咎,惶惶不安,乾隆却说应该“宽以待物,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已大德”,这是不是他有感而发呢?他指责为“褊急”“刻薄”的秦始皇、隋文帝,“程石观书”“躬亲吏职”,岂不是在为父皇雍正写照吗?

可以推想雍正虽然钟爱乾隆,并决定传位给他,但对父子间的性格差异、政治分歧并非毫无察觉。据乾隆说:“皇考尝以朕为赋性宽缓,屡教诫之。朕仰承圣训,深用警惕。”

从以上可以看出,乾隆即位之时确实是享受了两代帝王为他开传的辉煌基业,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乾隆帝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康熙没有看错他,雍正传位也没错,这个幸运儿天生就是来主宰盛世下的大清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