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才可以成为“贡士” 贡士和举人谁的级别更高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科举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隋唐到明清,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古代的科举制与今天的高考制度不同,今天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由初中到高中,最后就是高考那两天决定着能上什么样的大学。在古代,科举考试并不是一次考试,而是一系列的递进考试,只有通过了前一级考试才获得了后一级考试的资格。
“贡士”一词可谓是科举考试的产物,什么人才可以成为“贡士”呢?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也有着些许不同,隋唐时期通过乡贡考试合格的称为“贡员”,明清时期在会试中考中的称为“贡士”,虽参加的考试不同,但有着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贡士”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也就是意味着有了古代封建国家中最高级别考试的入场券,考中了可谓就是一步登天,步入仕途,从此将是高官厚禄、衣食无忧。
科举考试的步骤
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科举考试制度是一系列的分级考试制度,是一级一级通过之后,才可以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
以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为例,读书人先要先参加县试或府试,这是最低级别的考试,考试合格的称为“童生”,成为“童生”后就可以参加下高一级别的院试,院试中合格的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生员”就是拿到了乡试的入场券,可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通过后被称之为“举人”,也称之为“解元”,这也可以说是科举考试中第一场难度特别大的考试了,很多人青年就中了“秀才”,一直考到了中年,才能中个举人。“举人”可以继续参加再高一级别的“会试”,其考试难度也是更上一层楼,考中了称之为“贡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贡员”,“贡士”再参加殿试,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因此科举考试制度与今天考大学相比在形式上不一样,难度上更是不一样,科举的难度真是大。
“贡士”的地位
只有在会试中高中的才称之为“贡士”,会试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参加的,只有“举人”才可以参加考试。对“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我们可谓耳熟能详,范进本是个穷秀才,他是参加的什么考试高中呢?那就是会试,范进中举在名字中就告诉我们了,他考中之后成为了举人,成为了举人不要紧,被他老丈人称之为是文曲星下凡,连当地的县太爷都亲自上门来送银子祝贺。明清时期,“举人”一般不会直接授予官职,而是官员的候补人员,就是哪块缺少官员,一般就是举人进行候补做官,虽然可能机会不多,但是社会地位却已经很好了。
明清时期,“贡士”参加殿试,考中的就是进士,在现实中,“贡士”仅有三百人左右,殿试中一般是不会进行贬黜刷人的,只是进行一下排序,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因此,在会试中高中“贡士”,基本上就可以肯定是要进士中第,要从此步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