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未解之谜 > 正文

古代通缉令完全和真相不一样 为什么还能抓到犯人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通缉令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社会,对于在逃犯,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全国抓捕逃犯。通缉令上面信息非常详细,如被通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衣着和体貌特征,还有被通缉人近期照片,发案的时间、地点和简要案情。其中最关键的是被通缉人的照相,人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个逃犯的长相,万一碰上这个逃犯,就可以向公安机关报告,将其擒获了。

可是古代没有照相机、手机,古装剧中的“通缉令”画得那么抽象,仅仅寥寥数笔,还是黑白的。说实话,这些画像已经走形了,简直惨不忍睹,和真人不太像。有不少朋友有疑惑,这样水平的“通缉令”,有用吗?能够抓获犯人吗?

其实,在古代,这样的“通缉令”也可以抓获犯人,详情如下。古代“通缉令”上面,除了嫌疑犯的画像外,也有嫌疑犯的姓名、年龄、籍贯,还有此人作案情况,及可能的去处。

古代犯人逃走后,官府会出具州县长官签发的海捕文书(古代通缉令),让捕快拿着在各地粘贴,宣传。海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追捕,即使犯人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济于事。

如《三国演义》第四回:“ 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

演义中,曹操本想刺杀汉贼董卓,没想到被吕布发现端倪,于是放弃刺杀,而是假称给董卓献刀的。他将刀献给董卓,才连夜逃出京城,董卓反应过来,发下海捕文书,到处贴曹操的通缉令,四处捉拿曹操。曹操无处遁形,在中牟县被陈宫擒获。这说明古代的“通缉令”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抓获犯人的。古代“通缉令”之所以能够擒获逃犯,主要是连坐和重赏两个方面。

连坐

我国古代,实行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如果有一人犯罪,这一户、一甲、一保连坐,都被处罚。十户人家互相监督,如果谁干了违法的事,其他人就会向官府报告,将其绳之以法。这些违法的事,当然也包括包庇罪犯。

官府四处粘贴海捕文书,也就是告知所有老百姓,需要注意提防陌生人来到自己的村庄。如果这一甲内有人藏匿了逃犯,别人也没报告,那就将这十户人家当共犯处理。

重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句话不是吹的,而是几千年来的实践总结。一件事情再危险,只要有人能够出得起足够的价码,就会有人去做。古代“通缉令”之所以能够顺利擒获逃犯,除了实行连坐重罚外,最主要的是重赏。

古代官府颁发的通缉令中,除了有犯人的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外,后面还会标注一定数额的悬赏金,如“凡抓捕犯人者,赏银一百两。”如《水浒传》中,鲁智深抱打不平,打死镇关西后,仓皇而逃。当时官府就发放了海捕文书,四处通缉鲁智深。当时在“通缉令”上不只写了鲁智深的姓名、籍贯、年龄,最主要的是写了对擒获鲁智深的赏金。如果有人能够向官府提供线索,就会获得相应的赏金,只是比擒获犯人少点而已。

我国古代,生产力低下,如果有人走了狗屎运,正好碰到了这些通缉的犯人,暗中向官府报告,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奖励。有人觉得这几十、一百两太少了,认为没人为了几十两,冒着得罪犯人的危险,向官府报告,或者帮助官府捉拿犯人。实际上,古代普通老百姓,很少能够花得起银子,大部分使用铜钱。因此,这几十两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这真是一夜暴富的机会啊,诱惑还是挺大的,值得冒险。

结语

在古代,没有相机、手机照相,见过犯人容貌的人也不一定会画,而画师根据描述,自然很难画得惟妙惟肖。这些画师,凭借描述,画的犯人容貌,非常抽象,而其他画师,根据“第一个画师的原版”画,那就更加惨不忍睹了,和真人差得十万八千里了。其实,在古代,“通缉令”只是震慑,起发动群众的作用。最关键的是后面几句话,那就是关于这个犯人的悬赏。

毕竟官府的衙役是有限的,也不能运气那么好,正好碰上逃犯。只有重赏,才能调动老百姓积极性,帮助官府破案,捉拿犯人,使其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