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祠堂仅仅是祭祀祖先这么简单吗 其实还有其他作用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祠堂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祠堂,大家想起的大都是一个威严的存在。在一个大家族里如果出现了家中难以解决或者判断的事情,大部分都会交给族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决判,而最终宣布结果的场所就是在祠堂里。
祠堂是同姓的族人为了祭祀族里逝去的祖先和先贤而特意建立的地方,关于祠堂这个名称最早的记载是在汉代,当时的祠堂主要指的就是墓所。
在《汉书·循吏传》中有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祭礼不绝。”汉代的官吏文翁在蜀地去世,官员和百姓们为他建立祠堂,每年都祭祀不断。“及时”就是诞辰和祭日的意思。后来随着祠堂文化的兴盛,古代祠堂的作用不仅仅是祭祀祖先那么简单,还渐渐的有了许多其他的作用。
在古代无论南北方,都有祠堂的存在,可为什么到了现在,在南方的农村里随处可见祠堂,行走在北方的大地上,却极少有祠堂的身影呢?
/c/5df05caf7f65d.png"/>
祠堂作用多样,教化功能渐起主导作用
一、祭祀
作为儒家祭祀祖先的地方,祭祀成了祠堂的首要作用。祠堂内大都摆放了众多祖先的牌位,在特定的日子,族长或者家里的长辈都会带着族里没有的子弟来此上香叩拜先贤。
古代祠堂制的前身就是古代的家庙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早期,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能拥有祠堂,修建家庙家中有官爵才可以修建。又因在《礼记·王制》中详细记载了不同身份的不同家庙标准:“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等到了宋代,程朱理学被民众广泛追捧,朱熹的《家礼·祠堂》中有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因而修建祠堂得到广泛追捧,即将祭祀祖先之礼重视且大力践行。
二、婚嫁丧寿等场所
随着祠堂的日益完善,祠堂作用也渐渐增多起来。祠堂一般占地面积大,且多作为婚嫁丧寿活动的场所。一般新人举行婚礼时会在祠堂中跪拜高堂祖先,以获得父母的认可,祖先的祝福。而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过生日时,也会在祠堂内设宴操办。
三、家族议事
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有这么一个片段,白鹿原中出了大事,族长白嘉轩和一众人在祠堂内商量怎么解决。我们也可以看出,祠堂也渐渐成为族长和有议事权的人商量事情的场所。
四、设学堂供族内子弟读书
祠堂一开始设立初期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到后来其教化功能日益显著,许多世家大族都在祠堂中设立私学以供族内子弟读书。
例如位于山西运城闻喜裴柏村的裴氏家族,这个家族在历史上共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14名中书侍郎和55名尚书。南宋时代的“鄱阳三洪”洪适、洪遵、洪迈三兄弟,更是成为了三位丞相,不得不说是一段佳谈。
而这种族中多出贤人的家族,家学自然是深厚,而族中所设的学堂更是为族中子弟成才成贤奠定了良好的向学基础。
南方祠堂多北方少,影响因素多样
祠堂从一开始的祭祖尊先的功能渐渐增加了多种功能,也慢慢成为古代后期农村社会的治理基础,更成为封建社会维持统治秩序的重要宗法基础,对人的教化功能越来越显著,可到了后来,祠堂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北方,出现北方少南方多的奇特景观。
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变动的影响。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据记载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13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出现了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也足足有26次。直至清代的咸丰年间,黄河从河南境内改行东北,夺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流入了渤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的具体形貌。
在《清史稿·河渠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在康熙十五年也就是1676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溃,河倒灌洪泽湖,高堰不能支,决口三十四。漕堤崩溃,共决三百余丈。”水灾的后果是导致“漕堤崩溃”,村落被淹,人口迁移,原本兴建好的祠堂自然也毁之一旦了,多次出现这种环境毁坏北方祠堂的现象,自然而然北方祠堂就少了。
/e/5df05ca14b6d5.png"/>
其次就是北方多战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夺之地。据记载,曾活动于我国大地上的民族共有150个之多,而其中极具战斗力的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粮食,他们在自身的领地上不断向南扩张,因此与在他们南部的汉民族产生纷争,因此北方多战乱。战乱导致的是生产力的破坏和建设的摧毁,祠堂自然也不能幸免于难。
另一个原因就是受清末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在《义和团运动起源》中曾有记载,祠堂这种同姓宗族机构慢慢淡化,在战乱的北方中便于吸收外部人民,渐渐同姓的内聚力减少,人口流动增多。内聚力的减少也就是宗法的吸引力降低,渐渐的祠堂也就失去了本来的作用。其次义和团运动主要活跃于北方,所以对北方影响大。
最后的一个原因就是受海外华侨的影响。在古代后期,南方相比北方较为开放,东南地区曾出现大规模的“下南洋”浪潮。那些“下南洋”的国人到了东南亚地区落地生根,更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下了一份家业。这些华侨大都对宗族祠堂文化心生敬畏,出钱出力保护祠堂自然不在话下,所以也在华侨对祠堂文化的保护下,南方祠堂大都保存完整,至今里面仍香火缭绕。
所以说曾经的祠堂随着时代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赋予的功能,而有些祠堂,例如坂东六叶祠,北宋建立至今仍保存完整,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可有些祠堂也早已在历史的洪流里烟消云散了。
参考资料:《礼记王制》《家礼祠堂》《义和团运动起源》《清史稿河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