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杀马谡而不敢杀关羽呢
诸葛亮为什么不杀关羽而杀马谡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明朝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唱出汉末三国时期那个豪情万丈、义薄云天的割据纷乱时代。作为评书演义《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经典之一。魏蜀吴曹孙刘相互攻伐,阴谋阳谋、机关算尽,到头来一切都终归一场空,给后人留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首屈一指的人物,更是以蜀国政权的核心而存在。诸葛亮一生中企图杀过三个人,一是必杀的魏延;二是该杀的马谡'三是不能杀的关羽,再者说杀与不杀完全都是由把持朝政、总领朝纲的诸葛亮来决定。
魏延不必多说,自打登场就不受诸葛亮待见,到死都要设计将其杀害。另外两位则颇耐人寻味,同样是立下军令带兵打仗的关羽和马谡,没有完成军令,结局却大不一样,关羽无罪赦免,马谡军法处斩,这又是为何?
若杀关羽,刘备和张飞便失去存在的"合法性"
/f/5ddc90340cc52.png"/>
整个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名声实在太大,可以说如果不是东吴吕蒙血气强盛,太过"年轻"的话,换做谁都不可能杀害关羽。因为杀害关羽无异于引火上身,自取灭亡。
从后来刘备与张飞欲兴全国之兵讨伐东吴便可以看出,当年诸葛亮没有处罚关羽,说明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的人物。
关羽万万不能死。因为只有一个理由就足够:当年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已经对天起誓,不求同年同与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果说刘关张中,任何一个人有所闪失,其余二人都会与对方拼命,这是为了践行当年的承诺。
所以,诸葛亮如何杀得了关羽。如果非要杀关羽,那么刘备和张飞必然会自尽了断自己的性命,因为当年的承诺就是如此,关羽一死的话,刘备和张飞便丧失生存下去的"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是封建乱世人与人的一种契约精神,进而使得整个刘备集团还怎么玩下去。
不杀马谡,诸葛亮就会失去"正当性"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很多人会觉得诸葛亮是哭马谡,岂不知诸葛亮是在哭自己。是为了告诉众将,自己知道错误所在,对街亭失守和本轮北伐失败,自己也是非常伤心,希望大家也不要再继续追究自己的责任。
当然只是简单地哭一场,或者借助哭泣来企求大家的原谅肯定也是不够的,如此震动蜀汉朝野的大事情,怎么可能凭借丞相一顿痛哭就过去,必然需要有人对此事来承担责任。
/b/5ddc9029eb8d0.png"/>
诸葛亮肯定不会主动担责,要不蜀汉的丞相谁来做,那么马谡最适合,因为他是街亭一战最直接的落实者。只有杀掉马谡,才能维护诸葛亮决策的英明和主政的"正当性"。
马谡被军法处置,说他冤枉其实也不冤枉,说不冤枉其实也有点冤枉。如果换做别的战役或者不是由诸葛亮部署的战役,马谡或许会逃过一死。
关羽和马谡违反军令状的时机不同
关羽违反军令状是在刘备刚刚起步的时候,那时候刘备集团的用人之际,关羽作为一员不世出的名将,如果此时被杀掉的话,对于以后蜀汉政权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b/5ddc90274e454.png"/>
马谡就没那么幸运,马谡的时期已经是蜀汉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蜀汉已经拥有对曹魏发起主动进攻的势力,所以马谡对于整个蜀汉而言,意义没有那么重要。
与我们常说"锦上添花"大致是一个意思,像马谡这一类的人,更多的是给国家朝政做一些添补,繁花锦簇的情况下,少一片两片花瓣不会对整个朝政构成实质性威胁。
关羽和马谡的"分量"不同
关羽是何许人也。蜀汉的“二当家”,且看关羽的一生除了自己的兄长刘备,谁都不能驯服他。从他后来的经历来看,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等等,人家手里有筹码、有本事。
马谡呢?仅仅是一个诸葛亮的半个"知己",准确地说是诸葛亮的一个"党羽"而已,史书对他的评价是"言过其实",自身缺乏实战的经验,也就从事一些完善谋划的工作还可以,所以对蜀汉的影响实在太小,杀与留的影响不是很大。
自古至今,一个人混社会必然需要一定的本钱。关羽和马谡的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关羽,一是自身能力强,二是后台关系硬,即便是犯下不赦之罪,往往能够以大化小,小事化了。
马谡,出身相对低微,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面对违反军令状的情况,只能伸直脖子、叩头谢罪请求一死。客观地说,不杀关羽是正确的,因为关羽的贡献无人能比,地位也无人能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