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西游记中那个六耳猕猴的武器是什么?为何还有一根金箍棒?

在《西游记》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遇到的灾难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

孙悟空,又号齐天大圣,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上能大闹天庭,下能搅翻龙海。

他可以跟各路神仙称兄道弟,还敢在佛祖面前耍赖撒泼,如此神通广大,居然还有猴儿冒充他?不仅学他抓耳挠腮,还学他那泼皮无赖的样子,不仅迷惑住唐僧,连观音菩萨都无法分辨。

就算学得了孙悟空的技艺,他那手上的金箍棒总是无法复制的吧,毕竟那可是宝物中的宝物,定海神针啊!

怪就怪在这里,这个和孙悟空模样举止一模一样的冒充者,就是连金箍棒都和孙悟空手里的相差无几。可以变长,也可以缩小如针。难道世界上真的存在两根金箍棒吗?

真假猴王难分辨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外人看起来没有差别,但是父母只要瞥一眼就能认出来谁是大的,谁是小的。

可是在《西游记》真假美猴王这一章中,就连和孙悟空朝夕相处的师弟和师傅都无法从中识得真正的孙悟空。因为此事还让他们吃了不少苦头。

在电视剧里,演员们把这一段演得活灵活现。他们都称自己是真的孙悟空,又是斗法,又是找来神仙们分辨。孙悟空气得脸红脖子粗,可是大家伙看着眼前一模一样的两只猴子,却是毫无办法。

天庭上,二人打得难分胜负。龙宫里,龙王被挤在二猴中间无所适从。地府下,他们更是大眼瞪小眼,傻傻分不清楚。

最终还是得靠佛祖。佛祖的一番话让假的孙悟空漏了馅儿,原来,那假的竟然是一只六耳猕猴。

孙悟空气不打一处,一棒子打死了这只胆大妄为的猕猴。这就是真假美猴王的始末。

为此事,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置气,差点就此罢工,还好观音菩萨一番点化,孙悟空这才和唐僧冰释前嫌。继续相伴相携,踏上西天取经之路。

六耳猕猴的金箍棒从何而来

就像是命中注定一般,金箍棒镇压海底,似乎就是为了等待孙悟空的到来。

根据《西游记》里的桥段,孙悟空跑去东海龙王的宫殿,向他索要兵器。

书中第三回说道“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

“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书中是这样形容金箍棒的:“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金箍棒又被称作是“灵阳棒”。

后来,孙悟空用这根举世无双的金箍棒打死了不少妖怪,他耍弄金箍棒的模样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

只要在街上看见一根棒子,有着两头金闪闪的裹身,那仿佛就是在说:来呀,拥有了金箍棒,你就是最靓的美猴王。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所以,金箍棒不仅仅只是他斩妖除魔的利器,更是孙悟空法力无边的一种象征。

这根金箍棒如何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更是不必多说。既然如此,六耳猕猴手里的那根金箍棒是怎么得来的呢?

在揭穿六耳猕猴的真正身份时,佛祖说这六耳猕猴除了善于模仿,还能够仿造一模一样的兵器。

所以说,六耳猕猴使用的金箍棒,并不是取自于龙宫,而是由一件叫随心铁杆兵的兵器打造的。

但是由于六耳猕猴在转化这件兵器的时候做得太过于传神,以至于旁人根本无法分辨。

而且,这件兵器和金箍棒的功能也相同,这才让人怀疑是否有两根金箍棒。

六耳猕猴打造赝品的能力还真是一般人所不及,竟然可以混淆视听到连菩萨都看不出。也难怪他可以迷惑唐僧,可见六耳猕猴的厉害。

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其实《西游记》在这里有一处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真假的判断和思考。

长者说,不要随意给某个人,某件事下定义,贴标签,否则,贴标签下定义的地方,就成了你思维停止的地方。

真假猴王就是一个最好的启示。佛祖之所以知道假孙悟空是六耳猕猴,是因为他有通晓天地的本领,能够一眼看透世间万物的本质。

但是作为普通的生灵有没有这样的本领呢?当然没有。没有这样的本事,我们怎么才能才真正的人世间,判断看起来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大不相同的事物和事情呢?

其实,在对事物进行固态化推断的时候,大部分人就已经错了。

比如在孙悟空与六耳猕猴争论不休的时候,为什么都无法辨别,正是因为他们心中的孙悟空就是这个样子,而六耳猕猴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可以将他模仿得惟妙惟肖。

仔细看这一章节,不难发现真正的孙悟空比六耳猕猴更加具有情绪的起伏。这是六耳猕猴无法及时更新也是无法匹敌的地方。

孙悟空虽然是猴,可是也有人一般的情绪。会因为师傅的误解气愤,伤心,也会因为众人的糊涂而着急。六耳猕猴即使表面上装得再像,可是如果凑近去看他们二人的表情,就知道谁是真,谁是假。

在哲学上来说,其实真假就和真理与谬误一样,正因为有假的参照,才有对真的理解。正因为谬误的出现,真理才成为真理。

可是真理和谬误的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看起来好像是真理的,多一个假设条件,或者少一个假设条件,都有可能成为谬误。

真与假的分辨也是如此,假的事物披上外壳,就变成了迷惑人的真事物。

如何在众说纷纭的谣言中找出一句真话,又如何在口口相传的谬误中提炼出真知,需要大量的观察和分析,以及面面俱到的假设与思考。

这样,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六耳猕猴,任谁装扮得再像,都可以找到真的美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