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要天子守国门而不是虽远必诛呢 为什么朱元璋会不同于汉武帝的政策呢

还不知道:明朝为什么要天子守国门而不是虽远必诛呢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上最刚硬的王朝。大明近三百年期间,始终奉行“不议和、不和亲、天子守国门”的国策。而此较为内敛的国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影响。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派使臣下国书至日本,希望日本来朝以及解决倭寇侵犯海疆之事。可是,日本甚是无礼,并斩杀使者。朱元璋甚是恼怒,扬言要远征日本,可最终还是强忍怒火,不但未出征日本,还在其制定的《皇明祖训》中,将日本列为15个永不征讨的国家之一。

而与之相应的,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大一统朝代的汉朝,其对外政策就要张扬外放的多,大汉屡屡对外用兵。汉元帝时,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陈汤,矫诏出兵攻杀北匈奴郅支单于之后,上书朝廷,就在信中为自己的行为而辩解道:..(此乃)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尤其是在“天朝”地位还仍待恢复的今天,陈汤这句话听起来就特别令人鸡血沸腾。

陈汤之事,虽是发生在汉元帝时期。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用在汉武帝身上却要更贴切。作为历史上比较公认的两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与朱元璋,为何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对外主张。朱元璋乃开国皇帝,汉武帝乃守成之君,按理说,朱元璋於乱世中取得天下,应该更热衷於征伐。但事实却正相反,朱元璋在平定天下之后,便不愿再对外用兵,而汉武帝却对外征伐不息。

/d/5da6aa0f7c3b1.png"/>

为何朱元璋的对外政策不同於汉武帝呢?

其一,天下初定,而需要时间恢复。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经十几年全国战乱,才得以建立大明。其时,田地荒僻,人口大减,国力甚是疲弱,更需要休养生息。再对外无止境的用兵,很容易让新生的国家再度奔溃。

其二,朱元璋是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其出身贫寒,又久经战乱之苦,更明白战争的破坏作用,也就更加懂得民间疾苦。故而,朱元璋对和平稳定比较向往,而从心底厌恶战争。而汉武帝相对而言,则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其三,无利可求。日本对大明无礼,朱元璋说了一番话,“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便放弃了对日本的征讨。朱元璋看出征讨日本的结果,不过是徒耗钱粮、徒流将士鲜血而已。我国在历史上是农业国,而从宜耕地区来看,大明的疆域在当时已达到一种极限。再对外开拓,也难以经营,而以当时的开发条件,那些“化外之地”纯属是无用之地。故而,朱元璋制定了较为收敛的对外政策。

/e/5da6aa05761e1.png"/>

可以说,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之下,朱元璋的政策更为实际。秦皇汉武的功绩,在今人看来,或令人振奋,但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背后的惨痛。

在汉武帝即位之前,大汉王朝处於“文景之治”的鼎盛时期,据《汉书·食货志》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此即成语“贯朽粟陈”的由来,而文景之治也是我国帝制时代的第一个盛世。而到汉武帝在位后期,却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惨象。

/f/5da6a9ff3e0fa.png"/>

汉武帝不但花光了大汉王朝靠六、七十年休养生息而积累起来的的财富,还让百姓们流离失所,陷於生活无着的境地。而继汉武帝之后的昭、宣二帝,也堪称为贤君,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安定民生的措施,才使一度陷入崩溃边缘的西汉王朝又再度兴盛了起来,史称“昭宣中兴”。

从“文景之治”到“昭宣中兴”,中间经历了一个汉武帝,这就是汉武霸业背后的惨痛。司马光因此评价道:“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但是,“昭宣中兴”也还是没有能扭转汉朝衰落的颓势,皆是汉武帝用力太猛之过。有人会认为汉武帝大破匈奴,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从短期看,可以这么认为,但从长期来看,却并非如此。北方游牧民族之患,从匈奴到鲜卑、柔然再到突厥、回鹘再到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始终伴随着华夏王朝。以当时的条件来看,既然不能居其地,就不能彻底根除其患。故而,从成本上来看,显然防御要更划算。而汉大破匈奴之后,却又将匈奴南迁。其后,魏晋皆沿袭此胡人内迁政策,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之事亦与此大有关联。

/d/5da6a9f5496ee.png"/>

而对百姓而言,也显然更愿意生活在朱元璋时代。而不愿生活在秦皇汉武时代,秦皇汉武的时代,虽其“功绩”令人心血澎湃,但实则上却会令人恨不欲生,若是谁穿越到那时代?多半就如戏文《孟姜女》中的范杞良下场一般。

参考史籍:《汉书》、《明实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