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墙为什么要修成锯齿状 古人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还不知道:古代城墙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城墙为何要建成“锯齿”状?
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肯定知道,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人们都曾建造过保护城市的城墙。但由于时间太久,加上战乱不断,所以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城墙遗址。尽管如此,有些城墙还是得以保留了下来。明朝有一些城墙,虽有毁坏,但经清朝修缮,至今仍存,比如南京明城墙,西安明城墙和北京明城墙等。
有个成语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是为何?因为古代战争,要想攻入城中,光靠爬墙头还不够,一定要攻破大门。为此,攻城一方常常放火烧城门,守城方为了保护城门,也会放火烧敌。城墙外就是护城河,要救火自然用其中的水。若水用尽,鱼儿岂能活?
为了保护城门,人们往往围着城门建造瓮城,有时候甚至建造三重瓮城。
然若是离远看城墙,你就会发现,城墙并不是笔直的,每隔一段总是有一块凸出的部分,整体看起来就像锯齿,为何会这样呢?
其实,这种凸出城墙的建筑叫做马面。不是牛头马面,更不是服饰中的马面。之所以把这种建筑称为马面,是因为它突出墙体,长如马脸。
马面有何作用?具体来说有三个。
其一:保护城墙墙体
要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发石机了,这种大型冷兵器可以发出很大的石块,威力惊人,城墙若非坚固,很容易被轰倒。墙体上修建马面,可以增加墙体的厚度,避免城墙被石头砸出窟窿。
其二:增加城墙面积
这话看起来有点扯淡,但是却很有道理。凸出来的马面,相当于城墙一下又多了三个面,这样能干嘛?若是敌人一拥而上,可以让敌人更分散,这样每平方米上城墙的敌人就相对少了。作为守城方,拉长战线好作战啊!
其三:便于火力交叉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古代两军作战,不是像电视剧那样一拥而上,双方的军队都分为几个部队,有前军、后军、左右翼。如果对面大军进攻,是直接迎头而上吗?答案是否定的。
军事上有个术语叫“交叉火力”,是指两个火力单位在阵地上,并不正面射击,而是左侧单位朝右射击,右侧单位朝左射击,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击杀敌人。
公孙瓒……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三国志》
1800多年前,汉末公孙瓒和袁绍争霸时,就知道利用这种交叉火力的战术。
马面就是要发挥这种作用,其突出墙体,直接增加两面,士兵在上面不但可以直射,还可以往左右射。两个马面和一面城墙,就形成了一种三面包围敌人的战术。实际上,早在四千多年前,位于山西省榆林市的石峁古城遗址,人们就发现了马面,不同位置马面还不一样。
可见马面的应用,历史很早,也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