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他究竟是怎么考虑和准备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夷陵之战决定三国命运,如刘备获胜,孙权接下来会采取怎样的行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这次战役,彻底固定了三国的格局。在这次战役中,刘备率领的蜀军主力,出兵东吴。而东吴派陆逊为统帅,进行抵抗。陆逊在战役初期,先撤出山林地区,固守峡口,把几百里的困难地形让给了刘备。
在双方对峙几个月后,刘备被陆逊磨得“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再加上天气炎热,刘备将水陆军队调到岸上,选择阴凉之地驻扎。就这样,刘备建立了几十个营寨,连营七百里,给陆逊留下了可乘之机。
陆逊采取火攻,迅速的就攻破了刘备四十多个营寨,大败蜀军。刘备带领残余的少量人马,狼狈逃回白帝城。其余的蜀军,被东吴全部歼灭。史书记载: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军经过这一次失败,元气大伤。虽然经过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努力将蜀汉风雨飘摇的局势稳定下来,可是还是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所以说,夷陵之战的胜负,对三国的局势影响深远。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是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和准备的。他在伐魏和伐吴之间,最终还是选择了伐吴。这是因为,在地形上,蜀汉处于长江上游,形势有利。而在将领上,在曹操死后,刘备已经成为有数的优秀将领。而东吴的都督吕蒙刚死,遍观东吴,已经没有可以和刘备相提并论的将领。再加上曹魏在东吴的侧背虎视眈眈,如果能够趁火打劫,东吴一定无法支持。
所以说,刘备在经过通盘考虑后,认为讨伐东吴的胜算比较大,所以发动了讨伐东吴的战争。
但是,令刘备意想不到的是,他遇到了东吴的年轻统帅陆逊。不管刘备使出什么伎俩,都被陆逊识破。刘备包围夷道的时候,东吴所有将领都要去救援,被陆逊拒绝。刘备在平地扎营诱敌的时候,又是陆逊拒绝了所有要求出击的东吴将领,拒不上当。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陆逊。如果没有陆逊这个对手,刘备的夷陵之战很有胜利的可能。
那么,如果刘备没有遇到陆逊,战胜了东吴的军队,三国的局势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孙权的命运会怎么样,他是顽抗到底还是逃跑呢?
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刘备的意图来看。刘备到底是要灭亡东吴,还是只是要夺回荆州。我们从刘备的兵力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虽然进行了动员,但是率领的军队也就只有四万多人,而抗击他的东吴的军队则达到了五万多人。在兵力上,刘备反而处于劣势。
要依靠这样的兵力来消灭东吴是很难的。刘备即便是消灭了孙权的部分军队,但是,自己的军队也会遭到相当的损耗。要消灭孙权,又要保证占领区的控制,还有防备北方的曹魏。这点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从这方面来说,刘备的战役企图还是以夺回荆州故地为主。至于下一步的行动,视情况而定。
在刘备的军中,为了在胜利后迅速接管荆州,还带来了一整套的荆州行政班子。这些人,出于对他们的安全考虑,刘备把他们安排在危险性最小的黄权军队里。没曾想,因为后路被切断,无法撤回的黄权带领他们投降了曹魏。
这一大批人才的归顺让曹丕十分高兴。他举行了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封赏行动。史书记载,当时这批人有黄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在这些人人中,曹丕除了封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列侯外,还封了史郃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者百余人。
从以上的种种迹象可以表明,刘备当时的战役企图是先击破当面的吴军,收复荆州。剩下的行动要看形势决定。这个形势最主要的因素,是看曹丕的动作。
在刘备和孙权的战争中,起最决定性的因素是曹丕的态度。但是,曹丕对刘备的威胁要比对孙权的小得多。由于刘备占有地形的优势,曹丕对于在山谷中的刘备军队,中间又隔着东吴的军队,基本没有什么行动的手段。但是,如果曹丕向东吴动手,那样,曹魏军队就可以直插东吴的侧背,占领东吴的核心地区。这样一来,东吴就面临亡国之灾了。
在刘备战胜东吴,占领荆州后,整个局势就要看曹丕的动作了。如果曹丕趁火打劫,夹击孙权,那么孙权就只有死路一条。而如果曹丕不攻打东吴,甚至从襄樊威胁刘备,那么刘备只能止步不前,固守荆州。
我们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曹丕不攻打孙权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刘备的政治口号是“汉贼不两立”,他和曹丕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而且孙权当时已经公开投降了曹丕,曹丕刚刚登基,为了树立威信,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去破坏降约。因此,曹丕不会攻打孙权,他反而会暗中支持东吴,继续坐山观虎斗,准备渔翁得利。
刘备也是一个枭雄,他在继续攻打孙权的时候,会仔细考虑一下后果。依靠他的兵力,既攻击东吴,又防备曹魏,是力不从心的。因此,在夺回荆州之后,刘备会停止攻势,坐观其变。
这样一来,孙权没有亡国的危险,自然不会逃走。他会纠集最后的力量,在曹丕的暗中帮助下,和刘备抗争到底。而曹丕也乐得坐山观虎斗,看刘备和孙权两家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