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秦琼比尉迟恭更早投靠李世民,为何二人地位差距这么明显?

秦琼,字叔宝,隋末唐初名将,曾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西游记》中,唐王李世民被泾河龙王鬼魂缠住,李世民不得不让手下两员猛将日夜守在门口,这二人就是秦叔宝与尉迟敬德,因此这二人渐渐被演化成门神,贴在大门上,来保护家宅。

事实上,尉迟敬德与秦叔宝两人的关系还非同一般,因为尉迟敬德曾经是秦叔宝的手下败将。

620年,此时的尉迟敬德是刘武周的麾下猛将,李世民讨伐刘武周,尉迟敬德与宋金刚被刘武周派来抵抗唐军,最终秦琼等人在美良川将其击败,尉迟敬德献城投降。

秦叔宝因为在这一战中立功最多,被李渊赏赐金瓶,并说道:“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如此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一些仆婢和财帛呢!”

此后,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才开始同殿为臣。

按惯例,尉迟敬德是因为被秦琼等人战败而投降,以后他的待遇应该不如秦琼才对,了不起与其比肩,可结果却让人难以置信。

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秦琼敬陪末座,而尉迟敬德竟然高居第七,相差不可谓不大。

在唐德宗年间,仿照文庙的规制,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配祀武庙,其中就有尉迟敬德,当然也没有秦琼。

两人最终为何差距会这么明显,难道秦琼真的比尉迟敬德差了这么多?

显然两人战功的差距并非主要原因,而是因为那一场“玄武门之变”。

要知道,这场政变对李世民来说,可是远比任何一场战争都重要,而且也比任何时候都希望他的部将能与其一心。

此前,李世民虽然手下猛将无数,可是都是以其秦王的身份,他的部下很多都是大唐的臣子,听从他的命令理所应当。

可这场政变是兄弟相残,手足之争,对于那些将领来说,成了不过是锦上添花,可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这么多年为大唐征战的功勋也不足以保存一家老小的性命。

这个时候,李世民不知道手下到底哪些人可用,哪些又会向李渊、或者太子一系通风报信,及其需要找到真正的心腹。

而尉迟敬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李世民的真正心腹。

626年,突厥入侵乌城,太子李建成推荐李元吉为统帅出兵抵抗,并且密谋让李世民出来送行,然后在送行的过程中趁机杀害。

尉迟敬德得知这个阴谋之后,就同长孙无忌等人劝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开始密谋政变。

此时参与密谋的主要就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当时李世民还招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前来商议,可是这些人并不奉命,还是尉迟敬德带着李世民的佩刀将他们带回秦王府的,当时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如果他们真的没有回来的意思,可以砍下他们的头来见我。”

可见,此时的尉迟敬德足以成为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可以跟长孙无忌相提并论,别说一直划水的秦琼,连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等人,都不能跟他相比。

尉迟敬德为了帮助李世民上位,也是破釜沉舟,不仅全程参与,还在政变的过程中亲自砍射杀李元吉,并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机出来安抚人心。

经此一役,尉迟敬德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赐予吴国公爵位,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起实封一千三百户,备受信重。

正因为有着这个功劳傍身,尉迟敬德此后行事愈发狂妄,负功自傲。

632年,李世民大摆酒宴,席间,有人的座次排在尉迟敬德前面,他就愤怒地说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

这时候,坐在尉迟敬德下面的任城王李道宗就跟他解释,毕竟此时是李世民大宴,李道宗身为宗室重臣,不希望尉迟敬德在席间闹事。

还没等李道宗说完,尉迟敬德就勃然大怒,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这一拳他是使尽全力,差点让李道宗从此成为独眼龙。

要知道李道宗可不是一般的宗室,身为唐太祖李虎的曾孙,他医生功勋卓著,在大堂王朝的崛起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与李孝恭并称为贤王。

尉迟敬德不分青红皂白,对李道宗下手,这下连李世民都看不下去了,停止了饮宴,并对他说:“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因此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

一番话说出来,让尉迟敬德冷汗淋漓,这才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

后来,又有人在李世民面前说尉迟敬德有谋反之心,尉迟敬德脱下衣服,表明自己身上的伤痕累累都是为大唐征战的痕迹,李世民这才宽慰,说正是因为相信他,才跟他直言不讳,至于李世民心中怎么想的不得而知。

不久之后,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朕准备将女儿许配给你,怎么样?”

尉迟敬德当即心慌意乱,马上下跪道:“我的妻子虽然微贱,但是与我同甘共苦多年,我虽然才疏学浅,但也听说过古人富贵了不换妻子,此并非我的本愿。”

此后,尉迟敬德干脆告老还乡,足足在家养老了15年才去世。

尉迟敬德为何会如此?原来尉迟敬德比李世民还大整整14岁,跟他的女儿相差了两代,如果李世民真心结亲,也是将女儿嫁给他儿子,这句话无非是让他有自知之明,懂进退罢了。

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如他自己所言让开国功臣能善终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