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诛杀袁崇焕 袁崇焕真的死的很冤吗

还不了解:崇祯和袁崇焕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崇祯帝诛杀袁崇焕,是冤杀吗?非但不冤,换你你也会杀。

历史很有意思,它并不像数学之上的正负数,更不是非黑即白的。以至于我们总能在某个历史人物之上有所分歧,发现黑点与亮点。一如有着辅政之功权臣之口实的霍光,诛杀兄弟娶了嫂子的李世民,纵容小舅子吃人的赵匡胤,凌辱小周后的赵光义,更如同身为宰辅,能够为大明王朝延续几十载的贪官权臣张居正,亦如权势滔天的“九千岁”魏忠贤,以及那正直敢言的东林党。

孰是孰非?忠奸善恶?而当崇祯帝在煤山自缢,喊出那句“朕非误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时,大明国祚终于寿终正寝。但关于大明王朝末年的人的争论,却从未休止。而这尤以袁崇焕为甚。

1630年,已巳之变之后,蓟辽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在被关押9个月之久后,终于被崇祯帝下诏凌迟——3543刀。一刀一两银子,百姓争相食用。

《崇祯实录——怀宗端皇帝崇祯三年》上说“癸亥,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处以殊死……谕曰袁崇焕托付不肖,专事欺隐,市粟谋款不战,遣散援兵,潜移喇嘛僧入城。”

这条条桩桩无不与叛国、欺君等大罪相联系。袁崇焕,有功吗?有。在大明王朝末年,1616年正月初一,曾经的“建奴、奴酋”努尔哈赤,终于熬死了李成梁,建立了后金。于是,这个并不被重视的部族,在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辽沈之战中将早已腐烂至极的大明王朝沉重一击,辽东之地尽为其所有。

而1626年,宁远大战,袁崇焕以不足2万之众,面对努尔哈赤的六万精兵。袁崇焕令满桂守东面,左辅守西面,祖大寿守南面,朱梅守北面,各将相互照应,他自己更是写血书激励大家。城中红夷大炮弹药充足,城外坚壁清野,烧尽房舍,转移人民,并且袁崇焕将府库之银一万一千一百两放在城上,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而努尔哈赤则写信给袁崇焕,扬言二十万人攻城,招降。但是从袁崇焕的情报来看,他得到的情报是努尔哈赤有13万人,但他依旧选择了拒绝投降。

与实际有所出入,情报并不出色;但却有胆略依旧敢抵抗。这场大战的结果更是扑朔迷离。

作为清人自己所书的《清实录·清太祖实录》中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大败后,遂大怀忿恨而回。而在亟需一场胜利的大明王朝中则是如此记述的“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徐光启集》卷四《练兵疏稿二》)“天启六年正月宁远守城,歼贼一万七千余人。”(瞿式耜《瞿忠宣公集》卷二《请求火器疏》)

此为袁崇焕功,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则是与之相邻不远的觉华岛。战争也从来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更不是割裂的。正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借着寒冬,海面冰封,是役,明代海军7000人殉难,粮食8万石、战船2000余艘被焚烧。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明代关外的后勤基地觉华岛的被破坏也让宁远之胜显得微不足道。而也就在宁远之战之时,后来被袁崇焕莫须有诛杀的毛文龙,则选择派遣林茂春、王辅等进军海州,杜贵、曲承恩等直入沈阳。使努尔哈赤首尾难顾。

作为互为犄角的战略支撑点,我们其实是理解袁崇焕的难处的,大敌在前,八旗兵勇且众,但是一点我们也是可以确定的,他不是岳飞,更不是韩信,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元帅,更不是他自我吹嘘的“五年平辽”的神将。

宁锦之战,面对皇太极的围锦州,攻宁远之策,袁崇焕以祖大寿等绕后,以水师东出牵制,炮击无数,遂解宁远之围。锦州之围中,皇太极又被赵率教红夷大炮击退。

那么崇祯帝赋予了袁崇焕什么呢?由于年轻,更是信任了这位“大明岳飞”的五年平辽之策,在大明王朝收成好的年景,国库收入也不过400万两白银,更遑论是上任伊始,便是蝗灾、旱灾的崇祯朝了,但就是如此,仅仅在袁崇焕主政辽东的一年半时间里,崇祯帝已经拨付白银一千多万两,盔甲68万副,米粮另算。此时的袁崇焕,有13万兵士。

而袁崇焕执行的又是何种策略呢?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事实上,这并无错讹。但是在花费了巨大的国力、财力,营造关宁防线众多壁垒之后,1629年,皇太极越过关宁防线,直逼京师。

无所察觉,更要命的是袁崇焕在率军到达蓟州之后,并没有立刻赶到距离北京最近的(四十余里)通州,反而是去了河西务(距离北京一百二十里)。国都危在旦夕,皇帝、王朝堪忧,这又是为何?兵部尚书、一国之君、国之股肱,孰轻孰重?而在赵率教以5000骑殉难,满桂大败之后,袁崇焕终于抵达北京广渠门外。

历史的残忍之处,就是他从来不看重你曾经努力,而是看的结果。本就被诟病,更是手握重兵,多次避开皇太极军,救援迟缓,间又要求入城,祸根已经种下。

是两个太监的反间计吗?是也不是。崇祯帝能够在袁崇焕僭越祖制,矫诏诛杀毛文龙后,并不追究,更在袁崇焕市米资敌之后,单纯下诏禁止,并不责难,但是这一次袁崇焕终于在危及到了崇祯帝本人之后,难免一死。

而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钱龙锡被温体仁和周延儒弹劾。朝堂重臣与边疆大将,更为可笑的是祖大寿在闻知袁崇焕被关押后,率兵出逃。这是出自本能的避祸,但更是赋予崇祯帝的一个信号,边军的军阀化。在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之后,终于在1630年六月后金完全退出长城一线,祖大寿领兵回到辽西。

于是便有了我们前文的诸多以“叛国、欺君”的大罪以及袁崇焕的被诛杀。“托付不效”,对于皇太极入侵而不知,拦截又不利,事实上有牵强附会,但“专恃欺隐”,皇太极能从轻松入寇,说其防守形同虚设,欺瞒圣上并不为过;至于市米资敌和谋款斩帅,1629年,关东本已饥荒,米价高企,大明王朝本可以依靠持久战,将皇太极拖死,但是袁崇焕却在各大边关都拒绝卖粮的结果之下,将粮食卖给了与皇太极交好的蒙古部族,而卖米过程中发现了女真人都不停止,结果皇太极安稳渡过危难;诛杀毛文龙的后果是再无后方势力牵制皇太极,而袁崇焕所希冀的独掌辽东,又有何用,毛文龙部下孔有德等人的叛乱又如何平定?

事实是,在你有所用,能为崇祯所用之时,他可能会隐忍不发,但等你袁崇焕认不清自己定位之后,这些坐实之罪证足矣,而至于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些自然便是附会之言,欲加之罪。

但有市米资敌、擅杀主帅便已经足够。袁崇焕有功,但一样有大过。他也有必死的理由。只不过在大明王朝末年的乱象中,似乎他做出的成绩又是极好的,无可比拟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他的军事策略或者说军事素养,能够比肩岳飞,韩信,而诛杀毛文龙、市米资敌所导致的后果更是远非2次大捷能够弥补的。大明王朝的灭亡更不是所谓诛杀袁崇焕,而是在历史周期律中各种矛盾的阈值爆发。历史人物的黑与白,也从来就像镜子。背后不干净,擦的再亮,也于事无补,但奇怪之处我们喜欢亮的。

参考资料:《瞿忠宣公集》《清实录·清太祖实录》《徐光启集》《崇祯实录——怀宗端皇帝崇祯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