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让李严和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 李严到底是谁

对李严和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严到底是何人?刘备临终之际,为何要让他与诸葛亮分掌军政大权?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临终之际,遗命尚书令李严与丞相诸葛亮共同辅佐少主刘禅,其中以李严为中都护,令其统管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很多人对于刘备临终之前的遗命比较疑惑,为何刘备不给予诸葛亮充分的信任,反而让历经两次跳槽的李严统管军事。

李严先后两次跳槽,转投刘备后始获重用

李严乃汉末南阳人,年少时便以才干出名,曾在荆州刘表手下任职,一直做到了秭归县令。曹操南下荆州时,因刘表去世、刘琮投降,由于秭归本就在荆州、益州交界处,因此不愿投降曹操的李严遂西逃益州,投入刘璋麾下。

来到益州后,李严被任命为成都县令,虽说仍旧担任县令,但因刘璋治所就在成都,因此该职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刘备兵进益州时,李严始终没有捞到上前线的机会,直到建安十八年(213年),由于战线的全面崩溃,刘璋这才命令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然而,已经看出刘璋必败的李严,随即便率领部下转投了刘备,刘备任命其为裨将军。

次年,刘备平定成都,益州之战正式结束,李严遂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总算是进入到了高级官员行列。由于益州在刘璋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李严又奉命与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一起制定《蜀科》,建立蜀汉的律令体系。

李严转投刘备后,官职虽然得到提升,但由于跟随刘备较晚,再加上始终没有展露才能的机会,因此最初并未被委以重任。

直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当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之时,马秦、高胜等聚众数万人于郪县叛乱,李严不等援军,便率本郡五千人平定叛乱,斩杀马秦、高胜,不久又击败了围攻新道县的夷帅高定,这才让刘备真正认识到了李严的才能。因此功,李严被升任辅汉将军,仍兼任犍为太守,后成为汉中王劝进表的11位领衔人物之一。

章武元年(221年),在曹丕篡汉称帝之后,所有人都了解刘备将要称帝,但一直自诩为蜀汉忠臣的刘备却缺乏一个称帝理由。于是,李严瞅准时机,上表称自己治下的武阳县出现了黄龙盘旋在赤水之中,停留了九日有余方才离去的祥瑞,而正是凭借着这些祥瑞,刘备才最终称帝,而李严则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刘备的充分信任。

刘备称帝后不久,便毅然决然的发动了伐吴战争,结果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刘备战败之后退守永安,不久后尚书令刘巴去世,刘备遂命李严接任尚书令一职,李严这才算跳出地方官系统,真正进入了决策层。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成为托孤重臣,其中以李严为中护军,统管内外军事,负责镇守永安。

刘备为何要托孤李严,并以李严统管军事

作为一位统治者,刘备不仅要考虑权力的顺利移交,而且还必须确保子孙后代能够坐稳皇位。而刘备之所以让诸葛亮、李严同为托孤重臣,正是出于这种目的,个人认为刘备之所以如此安排,应该基于以下这两点考虑。

一是平衡朝廷权力架构,防止后世权臣出现。作为一名统治者,在势力尚未发展起来之前,给予手下能臣绝对权力并无不妥,但当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且统治趋于稳定之时,便不得不考虑内部权力平衡的问题,因此必须设立一种较为平衡的权力架构,目的便是为了防止权臣的出现。

刘备早期势力较小,手下人才也相对较少,即便官员设置不合理影响也不算太大,但当其占领益州和汉中之后,就不得不考虑权力架构的问题。正因如此,刘备在攻占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后,便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这个尚书令的设立,便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诸葛亮,毕竟当时诸葛亮乃是以军师将军官职署左将军府事,权力太大。

法正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后,刘备又以刘巴接任尚书令一职,而当刘巴于章武二年(222年)去世后,由于刘备当时忙着打东吴,才导致尚书令一职在短期内空缺,直到“夷陵之战”后李严接任。

虽然刘备自夺取荆南四郡后,势力膨胀速度过于迅速,导致官员设置相对混乱,尚书令一职并不如东汉官制中那么位高权重,再加上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特殊地位,尚书令对其牵制作用有限。不过,即便作用再小,但制度却必须确立,只有如此才能确保不会出现人死政消、权力失衡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也是如此,李严虽然是托孤重臣,且刘备给予了其统管内外军事的权力,却将其权力牢牢束缚在了永安一带。如此一来,既完善了蜀汉的权力架构,但却不至于让李严干涉军权过重,毕竟长期驻守永安的他,其所能够掌握的大军只有永安驻军,却根本没有办法将势力延伸到成都那边。而刘禅即位之后,被提拔为益州牧的诸葛亮,立即便成为了益州地区的军政首脑,其想要动兵只需刘禅点头即可,李严根本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牵制。

因此,刘备以李严为顾命大臣,实际上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李严虽然无法对诸葛亮予以有效牵制,但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却必须提前确立。毕竟,即便诸葛亮忠心耿耿,可谁又能确保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不会出现军政大权一把抓的野心家,架空甚至取代皇帝呢?

二是平衡内部政治势力,确保蜀汉统治稳固。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地方士族豪门影响极大,而刘备毕竟是以外部势力入主益州,因而从占领益州开始,其内部便始终存在着严重的派系矛盾。

彼时,刘备麾下的文臣武将,主要分为四个派系:一是以张飞、关羽、赵云、简雍为主的刘备嫡系;二是以诸葛亮、马良、马谡、黄忠、魏延、杨仪、费袆等荆襄人士为主的荆州派;三是以谯周、周舒、杜琼、张翼、张嶷、马忠等益州本土士族为主的益州派;四是以法正、李严、许靖、黄权、刘巴、孟达、董和、董允等为主的东州派。

对于麾下的派系,刘备采取的策略是:重用嫡系和荆州集团,拉拢东州集团,打压益州本土集团。刘备入主益州后迎娶寡居的吴氏(刘焉儿媳、吴懿之妹),便是出于这种目的。

当刘备坐拥荆州、益州之时,凭借着嫡系和荆州集团,刘备足以压制另外两大派系,然而当“夷陵之战”失败之后,刘备彻底失去荆州,不仅导致荆州集团丢失了根基之地,而且失去了继续从荆州汲取人才的可能,由于此战前后刘备关羽、张飞、马良、糜竺、黄忠等或战死、或去世,刘备嫡系和荆州集团本就损失极为惨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丢失荆州导致的内部派系平衡也将势必被打破。

正因如此,刘备托孤之时,以李严为托孤重臣,恐怕也有拉拢东州集团的目的。不过,也正因李严并非刘备嫡系,因而在以其为托孤重臣,且给予一定实权的同时,却也将其势力限制在了永安地区,不至于威胁到诸葛亮等嫡系。

事实上,内部的派系之争,一直都是蜀汉的重大隐患,惋惜的是始终没能予以根除。蜀汉后期人才凋敝,甚至包括蜀汉末年的 不战而降,一定程度上皆是受此影响。

综上所述,刘备将军权交于李严,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多是出于平衡蜀汉权力架构和内部政治势力的目的。李严这位蜀汉军事统率,由于常驻永安,其实就是一个虚职,他除了可以调动永安附近的两万大军之外,根本调动不了其他大军,而诸葛亮虽无直接领兵职权,但却可通过刘禅对外用兵。

不过,也正是由于李严的官职名大于实,导致其对诸葛亮极为不满,诸葛亮于建兴四年(226年)北伐时,曾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就是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设立巴州,让自己担任巴州刺史,从而做到与诸葛亮势均力敌,但被诸葛亮所拒,两人由此不睦。此后,李严又因私心而延误粮草押运,迫使诸葛亮北伐退兵,李严因频繁滋事,最终因罪被废为平民,迁至梓潼,并最终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激愤而死。